(劉蔚 張義祝 束德方 張濤)4月的石梁河水庫煙波浩渺,蔣莊漫水閘下游300米處,3臺明黃色挖掘機正張開鋼鐵巨臂,將最后幾堆石塊碼放齊整。遠處新澆筑的帽梁如長龍橫臥,近處石籠里的石塊棱角分明,在陽光下泛著青灰色的冷光——這座歷經洪災創傷的水利樞紐,正披上全新“鎧甲”迎接汛期大考。
“老陳,把東邊那堆碎石再往北挪兩米!”現場技術負責人譚秀志的喊聲穿透機械轟鳴。這位皮膚黝黑的漢子抹著額頭的汗珠,指著下游方向,“看見那3個大坑沒?去年洪水愣是‘啃’掉了半條護岸,現在填的石籠能消三分水勢。”順著他手指的方向,鐵絲編織的石籠里,石塊緊密咬合筑成屏障。
每個體積2立方米的“鐵石方陣”總共用了6000噸石料。“別小看這些石籠,它們的‘蜂窩’結構能像減震器一樣化解水能。”市石梁河水庫管理處副主任陳占才蹲下身介紹,“共計1.86萬平方米的格賓石籠就像給河床穿上了防彈衣,配合帽梁方樁的剛性防護,有效恢復了工程的防洪標準。”
他腳下,還有300根5米長的方樁整齊排列,與樁頂混凝土澆筑的帽梁嚴絲合縫地咬合在一起,在河床上筑起一道抵御洪水的銅墻鐵壁。
站在右岸修復的護坡前,去年洪水的肆虐痕跡依然觸目驚心。被沖垮的底格梗位置,新砌的灌砌石護坡以1比2的緩坡探入水中,總面積有200平方米。“我們拆了5米損壞的舊護岸。”譚秀志說,“底部掏空、結構破損等隱患已徹底消除,現在全是能扛住特大洪水的加強結構。”
漫步至蔣莊閘漫水橋,閘門截斷碧波,向南俯瞰,河床已修葺一新。“去年最大泄洪量達3800立方米每秒,泄洪總量達36.1億立方米。”陳占才指著下游河道說,“這次不僅填補了沖坑,更在基底打下了‘鋼筋鐵骨’。”
正午的陽光將石籠曬得發燙,最后一臺挖掘機已完成石塊平整作業。方樁、石籠、護坡三位一體的防護體系,勾勒出柔中帶剛的治水智慧。不遠處,蘆葦已抽出嫩芽,與石質護岸剛柔相濟。可以想象,當汛期再次來臨,這道凝結著工匠智慧的全新防線,必將守護港城碧水安瀾。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