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娜 易敏 李倩倩)斑駁的墻面披上彩繪新裝,閑置小木屋變身共享工具房,廢棄危房變身兒童活動中心……連云區墟溝街道桃園社區通過盤活閑置資源、優化空間利用,將老舊小區的“邊角料”轉變為便民服務的“金角銀邊”,全面構建“15分鐘幸福生活圈”,讓居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便捷、溫暖的社區生活。
從閑置空間到便民“百寶箱”
在桃園社區百姓議事場,曾經閑置的小木屋如今成了居民的“百寶箱”。電鉆、梯子等50余種工具可供免費借用,居民王學榮感慨:“以前修修補補要跑幾公里,現在下樓就能借到工具,15分鐘內解決問題!”去年,桃園社區黨委牽頭改造廣場閑置用房,打造“鄰里幫·共享小屋”,通過居民捐贈閑置工具、專人管理的方式,實現“即借即還”,解決了日常維修難題。
類似的“空間革命”正在社區多點開花。社區將閑置空間升級為“銀發食堂”,每日為百余位老人提供助餐服務;利用拆違騰退空間打造口袋公園,成為居民社交、休閑的“微型客廳”……這些改造不僅盤活了閑置資產,更將服務精準嵌入居民生活場景。
“微更新”撬動服務大格局
針對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社區黨委與物業協商,將閑置地塊改造成停車場,新增停車位50余個;與轄區酒店協商錯時開放院內車位,規劃電動汽車充電樁,有效緩解停車矛盾。同時,社區以“公益 低償 市場”模式引入第三方運營“為民大澡堂”,設置家庭式洗浴空間,日均服務超150人次,徹底解決老樓居民冬季洗浴難題。
“小空間”承載“大民生”。社區黨委通過“黨群空間換資源”模式,將閑置傳達室改造為“愛心驛站”,為外賣騎手和轄區企業員工提供休憩場所。目前,該社區已新增公共服務面積約1200平方米,覆蓋85%的居民樓棟,構建起“出門50米、服務零距離”的便民生態。
近鄰黨建激發治理新動能
桃園社區黨委探索“空間共建—服務共營—收益共享”閉環體系,與轄區企業簽訂“幸福合伙人”協議,以低償使用閑置用房換取公益服務時長。
“我們將閑置房屋改造為兒童活動中心,引入社會機構運營,傳統節日開展手作活動,為困境兒童送上生日蛋糕,實現空間利用與人文關懷的雙贏。”桃園社區黨委書記劉晶晶介紹,該社區正在打造“暖桃·鄰里中心”,嵌入鄰里會客廳、康復理療室、非遺文創直播室等功能,讓居民社交、學習、休閑不出社區。通過建立資源信息庫,社區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超200萬元,形成“公益造血、群眾受益”的可持續模式。
如今,桃園社區的“15分鐘生活圈”正持續迭代升級。從共享工具房到非遺文創空間,從口袋公園到協商議事廳,這些由閑置空間蛻變而來的服務場景,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重塑居民生活方式。在這個充滿溫度的社區里,每一處被重新定義的空間,都在訴說著“老小區里的新幸福”。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