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 王貴珍)從臨浦路到云池路,大浦片區28公里的蒸汽管道如同一條“生命線”,串聯起市開發區的產業脈搏。這條動脈的守護者之一——連云港新海連熱力有限公司運行部負責人謝家松,自2018年該企業成立以來,便與團隊堅守一線,確保將蒸汽穩定輸送至園區內相關企業。
“干這行就像在管道里的蒸汽,既要能承受住高壓高溫,也要把動力轉化為溫暖他人的能量。”謝家松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從入門到熱愛,他七年如一日地肩負著向轄區企業穩定供汽的重任,從協調用戶用量調度,到管理日常熱網監控系統,都為確保停、供事務的順暢進行。
蒸汽管網的維護沒有季節之分。盛夏,謝家松需在戶外指揮操作,室外蒸籠似的溫度加上管道散發出來的“熱浪”,不到1分鐘,他身上的工作服就被汗水浸濕了;寒冬,雨雪天氣地面濕滑,謝家松需帶領團隊在低溫中開閥暖管。為防止管道水擊風險(指在有壓管道中,液體流速發生急劇變化引起的壓強大幅度波動的現象),他們采用“多次微調”方式——小流量加壓、排水,要在惡劣天氣下連續工作至少6小時,按時保障企業的生產用熱。
他坦言,這份職業不僅磨煉了他冷靜果斷的決策能力,更教會他如何在復雜情況下保持思路清晰。“關鍵時刻必須拉得出、打得贏,這是我們的責任。”謝家松說。
去年冬天,冰天雪地里8小時的“破冰行動”讓謝家松記憶猶新。那一天,氣溫驟降到零下15攝氏度,謝家松在當天接到任務:當日下午就要為中復連眾(連云港)風電葉片有限公司送上蒸汽。
到了現場,謝家松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況發生了:中復連眾的供汽閥芯因極端低溫徹底凍結,閥門無法開啟,蒸汽無法流通。謝家松和另外2名同事爬到一人多高的管道上采取物理措施開閥,空曠的場地上,刺骨的北風吹在臉上像刀割般生疼,寒風緊鎖住他們的嘴唇,讓他們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不一會兒,3人的臉頰就被凍得通紅。每當有人因手部麻木無法繼續作業時,便由另一人接替。經過數小時后,閥門終于得以暢通。當蒸汽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企業時,才宣告這場“破冰行動”取得勝利。
?
在熱力公司巡線微信群,記錄著巡線員們處理日常事物的反饋信息。“開發區恒昌環境北,管道保溫已修復。”巡線員在外巡檢時,會傳送來這樣的信息。管道沿線地形復雜,每次巡查前,謝家松必強調3項鐵律:查地形防滑跌、驗設施保運轉、穿護具護自身。他告誡巡線人員務必小心作業,確保人身安全。
辦公室里,謝家松盯著熱網監測系統的屏幕,這是謝家松每天的工作情景。“該系統正實時監測著各家企業的出口壓力值,正常范圍在1.1兆帕到1.15兆帕,必須分毫不差。”正是這份細致,才得以保障園區企業的高質生產。
隨著智能化浪潮席卷傳統行業,謝家松深知自己面臨的挑戰在逐步升級。他利用現有的熱網系統進行優化升級,探索創新管理模式,實時監測管道壓力與溫度,減少人工干預誤差。“智慧管網可以讓運維實現更高標準,有利于構建更安全、穩定的供熱保障體系。”謝家松說。
28公里的蒸汽管道,承載著園區產業的澎湃動力,也鐫刻著謝家松與團隊的堅守。他們用專業與汗水,讓蒸汽的“溫度”化作企業生產的動能和城市發展的熱度,在日復一日的守護中,刻下一線熱力工人與時代共振的深刻印記。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