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茜文 通訊員 司偉 樊艷飛 龍茜)近日,贛榆區墩尚鎮迎來了熱鬧非凡的春捕季。隨著天氣逐漸回暖,當地養殖戶們忙碌的身影在各個養殖塘里穿梭,一筐筐鮮美的水鮮從塘中撈出,分揀、裝箱、外運,每一個環節都有條不紊,只為讓這些“春鮮”能盡早端上消費者的餐桌。
墩尚鎮漁業豐收的背后,是其獨特且富有成效的發展模式。當地充分依托自身獨特的水資源和生態優勢,在大力發展水產養殖的同時,積極推進“漁光互補”項目,打造“水下養魚、水上發電”的創新發展格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贛榆區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主基調,讓綠水青山成為群眾致富的“生態資產”。
發揮生態優勢,念好“瓜果經”。北緯35°是種植水果的黃金緯度線,贛榆區充分發揮這樣的地理優勢,依托良好的生態和地理優勢,打造“一村一品”,各鄉鎮的林果產業闊步向集聚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黑林藍莓產業正是在這樣的黃金帶成長起來的。2010年,這里的群眾收入主要靠種植稻麥等傳統農作物,然而因當地沙土十分貧瘠,農作物產量低,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同時發揮黑林生態優勢,贛榆區在這片天然的酸性沙土引入了藍莓產業。
“漁光互補”實現群眾增收。贛榆沿海鄉鎮是我市漁業養殖的重點區域,然而近年來,這些養殖鄉鎮卻紛紛建設起太陽能光伏項目。“漁光互補”項目不僅讓土地資源得到了高效利用,還為養殖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養殖戶張翔開心地說:“魚塘安裝光伏板后,我們的承包費得到了一定的減免,降低了養殖成本,對我們養殖戶是件大好事。”據了解,養殖戶實行電氣化養殖后,每畝年綜合效益2萬余元。此外,“漁光互補”項目每年通過魚塘低價返租給養殖戶,畝均多收入700多元。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在贛榆成為現實。贛榆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挖掘生態優勢,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產業,讓生態持續釋放紅利。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