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梅 劉靜)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質效”,為現代農業發展指明方向。作為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先行者,我市通過培育多元主體、創新服務模式、強化科技賦能,逐步探索出一條以社會化服務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實踐路徑,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提供了“港城答案”。
主體培育
從“單打獨斗”到“集團作戰”
?“我們現在種糧可方便了,打個電話,附近農事服務中心的無人機、收割機、插秧機等想要的機械,馬上就能來。”近日,在位于東海縣安峰鎮的一片麥田里,種糧大戶劉其貴笑著告訴筆者。
當下正是春耕春種農忙時,因為人力用工十分緊張,這兩年種糧都已開始“機器換人”。“我這里大概700畝田,農事服務中心提供一條龍服務,讓種田更省力了。”劉其貴坦言。
近年來,我市堅持把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改善生產條件、應用先進技術、安裝使用機械作業監測傳感器和北斗導航終端作為重點支持內容,扶持服務主體,支持集中連片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各類服務主體組織優勢凸顯,服務能力持續增強,發展活力加速釋放。
據統計,目前現有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8547家,其中,農業服務公司324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6526家、從事農機服務的農民合作社1448家、參與并提供生產服務的村集體合作經濟組織249個,服務小農戶47.1萬戶,年服務面積495.47萬畝次。
模式升級
從“粗放管理”到“精準定制”
春耕春種關鍵期,在港城各地的麥田中,隨處可見無人機、自動噴灑機、自動旋耕機等農業自動化設備助力春耕春種。
“當下正是春耕季,守牢春耕春種‘責任田’,就是打好全年糧食豐產豐收‘第一仗’。這兩年,我們的農事社會化服務不光是面積、規模在不斷擴大,種類、內容也更加豐富了,同時服務也更加便捷。”位于東海縣的連云港田管家騰城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以農事服務中心為核心,各類農事服務往往能夠輻射周邊多個鎮甚至跨縣域,不僅大大方便了農戶,也進一步統籌提升了我市農業機械化程度。
“我們公司現有各類農機設備116臺(套)、日作業能力可達3000畝,社會化服務面積約11萬畝。”公司負責人王洪業介紹,針對農戶需求,他們推出“菜單式服務”,靈活提供耕、種、管、收、售全流程服務。同時,利用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機會,農事服務中心還會向種糧大戶推廣更有效、科學的農技指導,在測土配肥、病蟲害統防統治方面都能大大提高使用效率,讓農戶少走彎路,實現多種糧、種好糧。
近年來,各縣區在開展服務創新試點、完善體系建設上亮點紛呈。東海縣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積極探索新路徑,構建具有東海特色、可復制推廣的“1+M+N”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重點支持生產社會化服務的關鍵和薄弱環節,為機插秧、統防統治等工作提供強勁支撐,創造性地實施免費生態犁耕等項目。
科技賦能
從“靠天吃飯”到“智慧種田”
陽春四月,麥苗翠綠,在崗埠農場連片的麥田上方,一臺搭載著高清攝像頭與熱紅外傳感器的無人機,正在開展作物長勢監測、苗情判斷、營養狀況監測、病蟲草害診斷等項作業任務。
榮邦農業機械合作社理事長徐榮介紹:“這臺無人巡田機,搭載了北斗導航和AI視覺系統,可完成農作物從出苗到成熟的全生育期檢測。它所經過的農田,作物長勢、營養狀況等數據都能實時回傳到智慧農業云平臺,智慧農業云平臺可根據營養狀況、災害發生情況,及時生成‘處方圖’反饋給智能作業系統進行‘按需’精準灌溉、施肥、噴藥等作業。”
新農人徐榮不僅種好了自己的1039畝地,打造全程機械化示范田,她還組建了社會化服務團隊,能服務12萬畝土地,實現耕種管收全環節托管。
農業生產環節的托管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核心模式,它解決的不僅是“誰來種地”的問題,更解決了“怎樣種好地”的問題。這幾年,像徐榮這樣的新農人的加入,很好地實現了聯農帶農,引領著小農戶走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
無人機飛防、智能配肥、側深施肥等新技術廣泛應用,實現從“靠天吃飯”到“智慧種田”。社會化服務使畝均作業成本減少近100元,水稻、小麥單產提升100斤,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超90%。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