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華 殷開軍)近日,在灌南縣經濟開發區,聚維元創生物科技公司5萬噸/年秸稈基生物合成產業化項目的建設現場一派繁忙景象。高聳的塔吊揮動鐵臂,運輸車輛穿梭不息,工人們頭戴安全帽、手持工具,在廠房內外有序作業。目前,項目一期主體車間已于3月下旬全面封頂,設備安裝與調試正同步推進,沖刺6月投產。作為總投資31億元的重大項目,這里正見證著“點草成金”的綠色科技奇跡加速落地。
該項目一期總投資5億元,占地100畝,新建廠房7萬平方米,計劃于今年6月下旬試生產。依托清華大學科創平臺的科研資源,聚維元創自主研發生物合成技術。通過定向調控微生物代謝路徑,秸稈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在常溫常壓條件下被高效轉化為木糖、腐植酸及丁二酸,徹底擺脫了對石化原料的依賴。
傳統工藝需高溫高壓,且依賴有毒化學溶劑,而聚維元創的技術全程綠色環保,從源頭上減少了污染物排放。項目負責人趙太剛介紹:“我們以秸稈為原料,經水堿處理、糖化、發酵、提純等工序,最終形成高附加值的丁二酸,這種材料廣泛應用于可降解塑料、醫藥等領域。”
技術落地的背后,是科研團隊多年的積累。聚維元創創始人兼CEO張天元為清華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培養博士,其團隊累計申請專利及菌株保藏近100項。依托清華科創平臺的科研資源,公司突破了纖維提取、酶解糖化、代謝合成三大技術瓶頸,成功將秸稈轉化效率提升至行業領先水平。未來計劃搭建覆蓋研發、工程、生產的全鏈條平臺,持續優化技術并拓展產品線。
該項目一期每年可消納5萬噸秸稈,產出木糖0.75萬噸、腐植酸3萬噸、丁二酸1.2萬噸,實現年銷售收入4億元。二期規劃占地300畝,產能將提升至25萬噸/年,投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0億元、稅收1億元。
秸稈離田成本高、轉化效率低曾是行業痛點。通過規模化生產,聚維元創既為農業廢棄物找到出路,又為生物合成行業提供穩定原料,避免與糧食資源形成競爭。項目投產后,將形成“田間秸稈—生物基材料—綠色工業品”的循環產業鏈。
聚維元創項目的落地,標志著灌南縣正成為生物基材料產業的新熱土。當秸稈不再是田間的“負擔”,而是轉化為支撐工業升級的“綠色密碼”,這條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科技之路,不僅解決了農林廢棄物的處理難題,還為化工行業提供了非糧原料的創新解決方案。眼下,機械的轟鳴聲與工人的號子聲交織,在這片熱土上奏響了一曲綠色轉型的奮進樂章。
?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