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海縣將振興鄉村公交先行,作為改變農村交通環境的工作要點,真抓實干,成績斐然。東海縣成功選為交通運輸部第三批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創建,江蘇景行公交公司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連續4年5A級。
東海縣公交走進鄉村,達到村村通,實現村級公交全覆蓋,不但強力推進社會和經濟全面發展,更使農民的勞動方式、生活內容和思想觀念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農民工成了“上班族”
身穿迷彩服的曹慶啟看上去就是能干的漢子,他經常組織人到東海縣城打短工。當天他組織8名農民兄弟,到縣城一家環衛部門做環境衛生工作,干完活下班后,就坐上了江蘇景行公交公司公交車回雙店老家。
曹慶啟是雙店鎮人,離縣城有20多公里。“現在坐公交到縣城打工可方便了,早出晚歸,像上班一樣,能準點到達工地的班上。”曹慶啟說出了進城上班農民工的心里話。前些年,農民工進城打工,要么騎自行車、電動車或者坐“后腚冒煙”的中巴車,還沒有準時到達的保證。現在公交車變成電動公交走進鄉村,農民工就成了“上班族”。
田間勞動者成了車間“產業工人”
從中國東海水晶城到華東第一溫泉的公交線路兩旁,一座座像廠房一樣壯觀的采摘園里的塑料大棚,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一望無際的大棚采摘園,吸引成千上萬的中外客人。牛桃公交線連接著數萬畝西葫蘆采摘園,牛雙公交線連接著數萬畝鮮切花采摘基地,牛金公交線連接著數萬畝葡萄采摘基地。全縣20多條公交主干線,都連接著大中小不同的采摘園區,農民從田間進入工廠化采摘車間。280畝,投入近億元,建起8區的工廠化采摘園,這里的草莓果喝的是經過過濾的健康“純凈水”,吃的是經過配制不同生長期的“營養套餐”。到這里上班的農民工,成了真正的“產業工人”。
進城帶孩子老人過上了“星期天”
剛退休不久的潘慶富老師,老家是雙店鎮人,退休前是一名民辦老師,退休后他與老伴到兒子家幫忙帶孩子。但每逢周末就思鄉心切,想回老家看看,奈何交通不便,自己又不會開車。如今,東海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又為老人辦了“晶都行”免費公交卡,坐公交車不要錢,又方便。潘慶富老師就經常乘坐公交車,回老家過自己的“星期天”。
據了解,江蘇景行公交公司2024年共辦“晶都行”老年公交卡2.1萬多張,乘車刷卡90萬人次,減免390余萬元。
王鳳銀、王鳳蘇老兄弟倆,今年都70多歲了,出生在雙店鎮鄉村,一輩子務農。他們老兄弟倆特地來縣城江蘇景行公交公司辦“晶都行”老年公交卡,拿到卡后他們高興地說:“有這張老年公交卡,俺們可以經常來縣城逛超市,看風景過‘星期天’。”
農村孩子進城讀書有了“自家公交”
石梁河鎮陳翻同學在房山中學讀高三,與村里的同學們坐上便捷舒適進城讀書的“自家公交”,十分高興。石梁河鎮到縣城,再到房山中學,過去要轉好幾趟車,許多本村學生與她一樣,坐的是私人中巴車,有時候等滿車廂人才開車,返校遲到老師批評,回家天黑家里大人擔心。現在家門口就能坐上電力生態的公交車直達總站,“零距離”對接轉車到達房山中學。
“自家公交”不僅是一項交通工程,更成為城鄉教育融合的紐帶,東海縣以公交為紐帶,打破了地理隔閡,讓“擇校”變成了“擇教”,推動縣域教育資源集中走向均衡共享,這不僅是一項交通工程,更是通過精細化運營、跨部門協作與社會化服務,重構了城鄉教育生態,使交通紅利轉化為人才振興動能。
(何瑞祺 邵燕 徐琪琪)?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周金林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