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港城街頭,一抹流動的暖意正悄然漫延。昨日,隨著《連云港市獻血條例》的正式施行,這座城市用更溫情的制度托舉起生命的重量。
當我們翻閱條例中新增的優先用血條款、志愿者服務保障時,會發現這些鉛字背后躍動著無數鮮活的身影———有將獻血變成家族傳承的基層醫者,有讓造血干細胞跨越山海的白衣天使,也有在獻血大廳見證二十年生命接力的護理人。他們或許從未說過豪言壯語,卻用涓涓熱血在時光長卷上寫就最動人的承諾:以生命守護生命。
一家人的熱血傳承
在灌云縣四隊中心衛生院,黨支部書記、副院長朱士兵是人人稱贊的“獻血榜樣”。他從2002年4月起堅持無償獻血23年,累計獻血110次,共計41900毫升。在朱士兵的帶動下,全家投身獻血事業,總獻血量達54100毫升,被譽為“獻血家庭”,并獲評“全國五好家庭”。
妻子武廣艷在他的影響下,從2016年開始主動參加無償獻血,截至目前累計獻血28次。在父母的影響下,兒子朱懷遠18歲生日當天踏上獻血車,如今23歲的他累計獻血19次,共6200毫升,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銅獎。13歲的女兒朱子雯雖未達獻血年齡,卻成為血站“小志愿者”,她熟記獻血流程,向同學科普“缺血危害”,用童聲傳遞公益理念。“等滿18歲,我也要加入爸爸媽媽的隊伍!”小姑娘承諾道。
作為基層醫務工作者,朱士兵深知血液對生命的意義。他常說:“獻血是小事,卻能挽救一個家庭。”他不僅以身作則,更積極組織單位職工和帶動同事、朋友、周圍人群參與獻血,消除公眾對獻血的誤解。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人員加入獻血隊伍。
“三免卡”見證醫者仁心
“這是江蘇省無償獻血榮譽證,我們都叫它‘三免卡’。”連云港市康復醫院的任偉海自豪地展示著他的榮譽證書,這張卡是他十幾年來累計獻血4800毫升換來的“愛心勛章”。
任偉海在大學時期的一次獻血中,經護士介紹加入了中華骨髓庫。十幾年后,他意外收到了紅十字會打來的電話,問他是否愿意給一位小朋友捐獻造血干細胞。盡管妻子全力支持,但父母擔心捐獻影響健康。他多次向父母耐心解釋:“造血干細胞可以再生,就像獻血一樣安全。”最終,父母出于對兒子職業的信任同意了。他的這次善舉,挽救了一個遠在千里之外的生命。任偉海表示,無論是4800毫升獻血記錄,還是跨越千里的生命傳遞,都讓他感受到“被需要”的榮譽。
對于此次出臺的《連云港市獻血條例》,任偉海表示:“新出臺的獻血條例擴大了享受優先免費用血的范圍,這對獻血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鼓勵。”作為醫務工作者,他建議加大獻血條例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了解并加入到獻血隊伍中來。
雙重身份的守護者
“從街頭采血到機采室,我的工作始終圍繞著獻血。”在連云港市中心血站機采室,負責人唐夢怡正熟練地操作著血細胞分離機。2005年入職至今,她已在采血一線堅守近二十年。她既是無償獻血的倡導者,也是定期獻血隊伍中的一員。
作為機采室的一員,唐夢怡每天的工作就是負責醫院的血小板需求訂單。提前聯系符合捐獻條件的獻血者、協調采集時間,甚至還要化身科普員,唐夢怡告訴筆者,為了打消一部分人對血小板捐獻的顧慮,她從捐獻原理到設備安全性,絞盡腦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化解疑慮。“有些捐獻者嘗試捐過一次后就放下了顧慮,定期過來捐血小板。”
特殊的工作性質讓唐夢怡對獻血者充滿敬意。她清晰記得數年前結識的王鑫一家:媽媽王鑫累計獻血12300毫升,帶著兩個兒子加入獻血隊伍,大兒子姚舜還是我市第5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這樣的愛心接力每天都在發生。“路邊獻血車就能獻全血,捐獻血小板則必須到新浦血站,整個過程需要70到90分鐘。有些捐獻者從灌南、灌云等縣區特地趕來捐獻,這讓我非常敬佩。”唐夢怡說。?(□ 魏吉珂 張文華 劉紅旭 陳娜)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周金林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