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醫療服務?與上級醫院攜手,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立聯合病房,無疑是優化醫療服務體系、提升全民健康福祉的有益探索。近日,筆者深入多家聯合病房實地走訪,真切感受群眾如何“近”享大醫院優質醫療服務。
(□ 王進文 呂靜媛 孫利 劉靜 武雪?)
居民看病更加便捷
聯合病房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上級醫院合作的創新性醫療服務模式。上級醫院憑借其先進的醫療技術與豐富的專家資源,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與指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則憑借貼近居民、服務便捷的優勢,承擔起患者的日常診療與康復護理工作。
新壩衛生院與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團隊合作開展老年科聯合病房,聯合病房成立后,市二院專家申瀟竹和董小蕾定期到新壩衛生院門診坐診、查房指導。前不久,81歲的王大爺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董小蕾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檢查后,對衛生院的診療方案提出改善意見,解決了治療難題。王大爺感慨:“沒想到在家邊衛生院就能看到市里的大專家,心里踏實多了。”
聯合病房的運作,實現了患者的合理分流,提升了整體醫療服務水平。常見疾病和慢性病患者可在基層醫院及時治療,避免了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如此一來,不僅患者受益,各級醫療機構的功能也得到充分發揮,促進了醫療資源的均衡分布,提升了區域醫療服務水平。
共享優質醫療資源
“這種上下級醫院聯合治療病人的方法,既精準又高效,還為患者節省了不少費用。”在浦南中心衛生院接受康復治療的侍大媽由衷地說。前不久,在浦南中心衛生院住院的侍大媽早上起來感覺胸悶、胸痛,經浦南中心衛生院內科主仼醫師趙海東查體,并結合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心電圖遠程會診,初步診斷其為心肌梗死。趙海東立即聯系市一院胸痛中心開啟綠色急救通道,經120轉至市一院胸痛中心,經過ICU住院治療平穩后,侍大媽又轉回浦南中心衛生院進行中西醫結合康復后續治療。
雙向轉診作為聯合病房的核心環節,為患者搭建了暢通的就醫綠色通道。市一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楊凱介紹,市一院和浦南中心衛生院建設聯合病房,構建起高效有序的醫療協作模式。在此模式下,基層醫院能迅速將急危重癥患者轉診至上級醫院,確保及時救治;病情穩定的患者,上級醫院轉回基層醫院康復,既幫助患者就近康復,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也緩解大醫院床位緊張的問題。
目前,海州區衛健系統1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別與市級醫院簽約成立聯合病房,構建“小病在基層、大病進醫院、康復回基層”的醫療服務模式,暢通了服務群眾健康的 “最后一米”。
基層實力不斷提升
“在與市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建設聯合病房后,門診量和住院量都有了明顯增長。越來越多的居民愿意選擇在基層醫院就診,因為他們相信這里的醫療水平已經今非昔比。”花果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程建國說。
花果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病房成立之初,新管理模式、業務流程及復雜病情診療帶來諸多挑戰,令醫護人員困惑不已。為了提升聯合病房的“聯合”內涵,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服務,市一院專家定期到花果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豐富多樣的培訓課程。這些培訓打破了科室壁壘,促進了交流合作,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聯合病房中充分發揮優勢,聯合病房的“聯合”更加緊密高效。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上級醫院整合資源打造聯合病房,將上級醫院優質醫療服務延伸到基層,讓患者在家門口享受專家級診療。據了解,目前,我市各縣區已建設聯合病房100個,開放床位487張。我市醫療體系將持續深化聯合病房的內涵建設,探索創新,為患者提供更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
記者手記
?在采訪聯合病房的過程中,其展現出的多贏局面令人振奮。對患者而言,聯合病房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以往看病,患者常面臨大醫院掛號難、路途遠等困擾,如今在家門口的基層醫院,就能借助聯合病房享受到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減少了奔波與等待,就醫體驗大幅提升。醫護人員也因聯合病房受益,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復雜病例,業務能力得到鍛煉與提升,為基層醫療水平進步注入動力。同時,聯合病房優化了醫療資源分配,有效緩解了大醫院就診壓力,讓優質資源精準惠及重癥患者。相信隨著聯合病房不斷完善推廣,會有更多患者從中受益。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