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蔚 通訊員 張義祝 徐天文)最近,灌南縣玉液瓊漿實業有限公司一釀酒項目以承諾制形式獲得水土保持行政許可,這是全省首個享受水土流失易發區區域評估成果的項目。與以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編制的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不同,該項目在易發區內完成區域評估后,報告書得以簡化為報告表,為企業節省了大量時間,還節省了方案編制、監測和驗收等費用共計約20萬元。
這得益于我市在灌南縣水土流失易發區水土保持區域評估工作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202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省市級開發園區水土保持區域評估全覆蓋。隨后,如何進一步優化開發區以外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流程,減輕企業負擔,成為擺在水利部門面前的一項新課題。如今,我市灌南縣水土保持區域評估范圍已從38平方公里拓展至376.2平方公里,便利服務范圍擴大近10倍,原本只能由園區企業享受的審批便利擴展至整個水土流失易發區。
此項創新舉措開創全國之先河、評估之先例,為區域評估擴展帶來更大空間,具有全國示范效應。“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流程如此簡便快捷,節省的費用也超出了我們的預期,這對我們企業來說真是實實在在的利好!”項目相關負責人對此贊不絕口。
根據《江蘇省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管理辦法》文件精神,市水利局選取灌南縣為試點,以涉及9個鎮街的水土流失易發區為評估對象,歷時近一年,完成了灌南縣水土流失易發區水土保持區域評估。試點工作將原本繁瑣的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程序簡化,通過區域評估的方式,實現審批流程的優化和審批效率的提升。與此同時,明確了區內水土保持監管、監測、審批、執法等責任主體,做到了放管兼顧,既方便了企業辦事,又確保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監管。
市水利局農村水利與水土保持處處長用3個“數”來概括該項創新的時效性:“‘天數’,即原來企業從編方案到審批完成需要60天,現在只需要3天,加速了項目落地;‘頁數’,即企業原來需要準備審批方案300頁、驗收材料需要600頁,現在只需要2頁和10頁,減輕了企業負擔;‘錢數’,即原來企業一般需要花26萬元左右,現在只需花3萬元左右,減少了企業支出。”這是服務全市產業經濟發展、行政審批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等重點領域的一次質的突破。
下一步,市水利局將繼續按照批復的水土流失易發區水土保持區域評估要求,指導縣區做好評估成果的應用和經驗總結工作,不斷探索和完善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機制、新模式,為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