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 張晶晶 見習記者 孫晨晨 通 訊 員 沈懷梁)“項老師優秀的品質和人格魅力一直影響著我,她一直是我的榜樣。”
“項老師就像我的媽媽,不僅教會了我手語知識,還讓我能與他人溝通、與世界重新建立聯系。”
……
他們口中的項老師,就是市特教中心的老師項芳芳。2003年,21歲的項芳芳從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一畢業,就擔任一年級聾部語文特教老師。
從青春到白發,她把無私的愛融入了無聲的世界,帶領特殊孩子走出陰霾,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讓我用手教你聽見世界的美好和精彩”,項芳芳和這群“特殊孩子們”結下了不解之緣。
破繭成蝶
從畏難者到特教領航人
“上課!同學們好!……”2月13日下午,在市特教中心一間不足10人的教室里,特教老師項芳芳用夸張的動作表情與舞動著的雙手講解課文,期間還不時與臺下學生用手語互動……
陽光、謙和、干練是項芳芳給人的第一印象。
項芳芳告訴記者,在市特教中心,有無數像自己一樣的老師在默默耕耘,在殘缺中尋求完美……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個。
2003年,剛剛從師范院校畢業的項芳芳走進連云港市特教中心,成為一名聾部語文教師。彼時的她從沒想過,曾令她擔憂害怕的特殊教育會成為她熱愛的事業,這間無聲的教室會成為她畢生耕耘的田野。
初到學校時,她的心情復雜而忐忑。面對一群聾啞孩子,她感到手足無措:手語不夠熟練,溝通困難重重,甚至連孩子們的情緒都無法準確捕捉。更讓她難以釋懷的是,周圍人對特殊教育的偏見———“教聾啞孩子能有什么出息?”“這種工作誰愿意干?”這些話像一根根刺,扎在她的心里。她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甚至一度產生了職業羞恥感。
帶著不安的心情,項芳芳開始了第一節課。看到孩子們那清澈無邪、充滿憧憬與期待的眼神,項芳芳逐漸放松下來。“看到他們跟著我揮動小手清晰地做出手勢,努力模仿我的口型,發出不那么標準甚至奇怪的聲音時,我的心中有感動、有感恩,同時也有了方向和力量!”
除了教授課本知識,各種生活照料必不可少。聾一年級的孩子因離開父母惶恐不安,有的課上哭鬧,有的課后伺機“逃跑”。項芳芳放下教案,成了孩子們的“臨時媽媽”:她守在教室里安撫學生情緒,幫學生擦屁股、提褲子,陪他們吃飯、游戲,直到深夜確認每個孩子安然入睡才離開。學生卓華偉回憶童年時動情地“說”:“項老師就像媽媽一樣,有她在,我連上廁所都不怕。”
市特教中心的孩子來自全市的各個縣區,大多住校,學校為了節約孩子的路費,每個月休一次假。一次,班上印亞蘭同學的家長沒來接,項芳芳怎么也聯系不上他們。后來才知道他的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時出了點意外,這次放假不能來接她了。夜幕降臨,看著同學們一個個牽著家人的手歡快地離開學校,印亞蘭流下了委屈的淚水。項芳芳微笑安慰,讓她不要害怕,并且把她帶回了家,給她做飯、洗澡、講故事,陪她做游戲。
當“臨時媽媽”,為學生提供“臨時客棧”,項芳芳一堅持就是二十余年。如今,提起這份職業,項芳芳感到很自豪。她說:“我教的不只是手語,更是愛與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星星,而我,就是那個為他們點亮星光的人。”從畏難到自豪,項芳芳的蛻變之路,正是特教教師用愛與專業書寫的光輝篇章。
教無定法
創新課堂點亮無聲星河
在特教領域,僅有愛心遠遠不夠。項芳芳深知,要讓聾啞孩子真正“聽見”世界,需要更專業的支撐。
在項芳芳看來,聽障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樣。“我不會因為聽障而降低對他們的要求!事實證明,聽障孩子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擁有精彩的人生。”
“在課堂教學中,我會根據聽障孩子的差異和教材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項芳芳說。
為了教好這些特殊的學生,同時精準傳遞知識,她苦練手語,不斷擴充自己的手語詞匯量,考取國家手語四級翻譯資格證;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她鉆研教材至深夜,開發出15例獲獎微課和課件;為了推進融合教育,她走過鄉間崎嶇小路,頂著烈日、寒風送教上門,讓重度殘疾兒童也能擁抱教育的微光。
在項芳芳的課堂上,知識從來不止于課本。她深知,聾啞孩子需要的不僅是文化教育,更是生活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為此,她將生活常識、社會規則融入日常教學,用心為孩子們鋪就一條通往社會的道路。
她會給孩子們播放科普電影,用手語講解科學原理,激發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她會教他們如何識別詐騙信息,用手語模擬真實場景,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她會在班會課上討論社會熱點,用手語“辯論”是非對錯,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她帶出的學生,有的被評為“市三好學生”,有的在全國文藝匯演中斬獲金獎。
九年級的孩子面臨畢業,項芳芳更像一位“人生導師”,她教他們如何面對挫折,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她還打趣地和學生們說:“如果以后找對象拿不準,也可以帶來讓項老師看看。”
項芳芳說:“我希望我的學生不僅能讀書識字,更能自信地走向社會,過上獨立而有尊嚴的生活。”她的課堂,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人生的指南針,指引著聾啞孩子們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大愛無疆
手中閃耀社會正義之光
項芳芳的身份不僅限于手語老師,她更是聾啞群體的“社會守護者”。她用手語架起聾人與社會之間的橋梁,讓無聲世界也能“聽見”正義與關懷。
2012年,項芳芳接到一名聾人被告的翻譯請求。被告人是一名不到40歲的聾人,傷人后堅持自己無罪,不服一審判決,申請上訴并要求法律援助。由于缺乏法律常識,這名聾人對自己的行為毫無認知。項芳芳用手語耐心解釋法律條文,幫助他理解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她說:“那種痛心至今令我印象深刻。我不能想象,如果這里坐著的是我的學生,我該如何面對。”自此,她將法治教育融入課堂,用手語為學生們講解法律知識,教會他們如何保護自己。
2016年,項芳芳考取國家手語四級翻譯資格證后,她便又多了一個新的身份———連云港電視臺手語新聞翻譯。
由于新聞播報的速度快,專業名詞多,她常常反復練習至深夜,只為將信息準確傳遞給電視機前的聾人觀眾。她的雙手在鏡頭前舞動,將時事新聞、社會熱點轉化為聾人看得懂的“語言”。一位聾人觀眾用手語表達著:“項老師的手,就是我們的耳朵。”
項芳芳的社會擔當遠不止于此。她為醫院、銀行、公證處等窗口單位培訓手語服務,讓公共服務更有溫度;她協助街道調解聾人糾紛,用手指化解矛盾;她參與聾人職業培訓,幫助畢業生在社會立足。她的身影出現在每一個需要手語的地方,用手語傳遞正義與關懷。
“我不光是一名特教老師,還是殘疾人的朋友。我愿意架起聽障人與正常人的溝通橋梁,讓更多的人了解聾人、了解手語。”項芳芳表示,既然選擇了特殊教育,自己便甘于默默奉獻。未來,項芳芳還會為了那些需要用愛去呵護的聽障孩子幸福地工作;也為了聽障朋友無障礙地融入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