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中非常重要的一頓飯,它不僅代表著家庭團聚的時刻,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和美好寓意。大米作為年夜飯的主食之一,深受人們喜愛。為了讓今年的年夜飯更香,居民劉敏芳一大早就去菜市場購買食材,在糧油區,聽營業員推薦一款大米是由市農科院研發的,口感香甜,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回去嘗嘗。
“媽,一進屋就聞到飯香了,這是什么米呀,煮起飯來這么香?”居民劉敏芳的女兒剛進家門聞到香噴噴的米飯香問道。劉敏芳說:“這是我一大早去菜市場買的大米,聽說這是農科院研發的優質大米,吃起來很好吃。”品嘗后母女倆對米飯的口味贊不絕口。劉敏芳說:“過年親戚們來我家拜年,我就用這種大米做飯招待他們。”
劉敏芳購買的好吃大米就是市農科院去年最新育成的“軟玉2087”。據悉,市農科院水稻育種團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生物育種技術應用為抓手,在優質水稻品種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為年夜飯餐桌上的米飯增添了更多香氣與品質。去年,該團隊自主選育的“晶米208”“軟玉2087”等6個水稻新品種成功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我市優質食味稻、雜交稻、高產糯稻新品種選育工作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為農田的豐產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沿海城市,我市擁有豐富的沿海灘涂資源。為充分利用這一土地資源,我們團隊自2010年起便致力于耐鹽水稻品種的選育工作。目前,團隊已成功選育出4個耐鹽水稻品種,其中鹽田育3號和鹽田育6號已實現成果轉化,并在連云港、鹽城等地推廣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這一成果不僅為沿海灘涂開發利用提供科技保障,而且使沿海灘涂飄起‘稻花香’。”市農科院水稻研究室主任劉艷說。
優質水稻品種來自于一支強有力的科研攻關團隊,市農科院建有南繁試驗基地30余畝,每年冬季農科院水稻室科研人員都會像“候鳥”一樣前往海南進行水稻育種工作。水稻團隊科研實力在省內處于領先行列,建有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和江蘇省現代作物生產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團隊被評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科技創新團隊。新建的種質庫囊括了全球89國的水稻種質資源,極大地增強了團隊在水稻育種與技術創新上的科研底蘊。今年,水稻室有3個研發項目獲得了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資助。
優質水稻品種的育成離不開科技加持,田間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更是保證高產穩產的關鍵。多年來,市農科院水稻育種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等科技服務,切實幫助農民強化田間管理,推動關鍵技術落實,以科技服務為引領,助力水稻穩產高產。
劉艷說:“水稻育種團隊將持續在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研發上下功夫,加大優質水稻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使更多港城人民吃到來自港城的‘好大米’,守護好港城人民的‘盤中餐’。”(□ 武娜 呂彤彤 徐波)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周金林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