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雪峰 涂麗麗) 如果讓你選一位古人對話,你會選誰?苗帥濤一定會選楊凝式。
問什么問題?
在諸多的問題中,會有這個——“韭菜花是誰送的?”
對話
清茶半盞,墨香滿堂。苗帥濤講起那個距今1100年左右的午后。
夏秋時節,天氣尚熱。楊凝式午睡醒來,餓了。有人送來了韭菜花醬,這可是好東西!農歷七月中旬,采摘清洗早熟的韭菜花,發酵成醬,辛辣咸香。
美味不可辜負,楊凝式將韭花醬配以五個月大的肥羊肉,愉快地吃了一頓。
從唐末到五代十國,九州大地,烽煙四起。雖逢亂世,可午后能安睡,醒來有時令美食,這需要才華,更需要智慧。楊凝式寫了張字條,細述美味,并表謝意。“書寢乍興,輖饑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飧。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一共63個字。
韭花和羊肉的鮮香,早已消散在歷史的煙塵中,這字條卻熠熠生輝。后人稱之為《韭花帖》,大概韭花二字好認,又是因它而起的故事。然而,這韭花的后勁不小,此帖名列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王珣《伯遠帖》之后,號稱“天下第五行書”。
從2021年開始,苗帥濤正式和楊凝式“對話”。那時他剛從西安工業大學中國書法學院畢業,他從書法專業的角度,選擇了三種“對話”方式:鉤沉歷史,通過典籍,查看那山河歲月;手寫心摹,通過紙筆,探尋楊凝式的內心世界;融古為今,通過創作,表達對當下書法藝術的思考追問。
楊凝式生于公元873年,今陜西華陰人。華陰,位于華山北麓。今日的華陰老腔,傳唱著這方土地的奔放粗獷。“天下楊氏出華陰”,華陰是楊姓的再生地,史書上有楊姓子孫在華山仙谷避難的傳說。東漢名臣楊震、“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都和華陰楊氏相關。
楊凝式聰慧過人,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考中進士,歷仕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因他經常舉動癲狂,得“楊瘋子”之號,但不影響升官,一直做到了太子少師、太子太保,世稱“楊少師”,活了82歲。
在中國書法史上,楊凝式是唐宋之交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了歐陽詢、顏真卿的筆法,又啟發了北宋書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都受其影響。
身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的苗帥濤認為,《韭花帖》結字中宮內收,字形細瘦奇崛與通篇疏淡的效果相得益彰,深沉不放縱,內斂不恣肆;布局疏朗,行間距寬闊,計黑當白,視覺效果簡散,彰顯內秀文雅之氣。
近兩年來,苗帥濤的書法作品,4次入展中書協主辦的展覽,近30次在省級書協主辦的展覽中獲獎,均得益于他對《韭花帖》的研習。
結緣
結緣《韭花帖》,得先從結緣書法說起。
1998年,苗帥濤出生在洛陽市伊川縣鴉嶺鎮。初中時,學校搞了一次硬筆書法比賽,苗帥濤寫得認真,受到了老師的夸獎。老師沒想到,苗帥濤也沒想到,正是這幾句夸獎,給一位鄉村孩子打開了中國書法的大門。
2014年,考上高中后,苗帥濤決定把書法專業作為高考方向。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用巨大的吸引力和推動力,促成了一位鄉村少年的苦行生涯。從高一開始,苗帥濤每周五請假,倒4次公交車,穿行80余公里,去洛陽市區的畫室學書法,畫室的書法老師是中書協的會員,每年1.98萬元學費,對于一個普通農村家庭而言,是一筆很高的開銷。
這讓苗帥濤倍加珍惜學習機會,高中三年,他每天學習至凌晨兩三點鐘,每周還要熬一個通宵。無論是書法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是文化課,一刻沒有放松。
2017年高考,河南以86.58萬人的報名數量,位居全國省級第一。同年,江蘇的報名人數為33.01萬人。然而,對于當時有“萬人過獨木橋”之稱的藝術高考而言,更是難上加難。當年,苗帥濤以書法專業成績全省前十、總分第一的好成績,被西安工業大學中國書法學院錄取。這個學院分別于2009年和2012年榮獲第三、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教育獎,可見學院的教學實力。
在諸多老師中,傅汝明教授對苗帥濤尤其關注。苗帥濤扎實的書法技能,優異的文化成績,謙遜認真的學習態度,讓他看到極大的可塑性。傅教授告訴他,學書法要“死去活來”,把壞習慣寫沒了,好樣子就寫出來了。
傅汝明是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中書協會員,三次入選蘭亭獎,江蘇東海人。
這也是苗帥濤第一次聽說東海縣,羽山、曲陽古城、版畫、水晶……厚重的歷史,豐富的物產,讓他充滿興趣。
從洛陽的一個村落,走進金碧輝煌的長安,曾是多少男兒的夢想。學書法,西安是全國的福地。碑林博物館里1.4萬余件的館藏,蘊藏著多少故事、多少啟迪。顏勤禮碑、玄秘塔碑、曹全碑、三藏圣教序碑……穿行其中,就是在查看鮮活的書法名篇;還有昭陵六駿,講述了李世民一生的輝煌。
從校園到碑林,從課堂到漢唐,從篆書到楷書——對于苗帥濤而言,西安的歷史文化,豐富了他的情懷和視野;系統的高等教育,構建了他的書法知識體系;名師的才學影響,規劃了他的職業定位。
大三的時候,苗帥濤通過同學,結識了一位南京藝術學院書法專業的女生。兩人在微信上聊書法、聊城市、聊人生,總有聊不完的話題。更讓苗帥濤感到神奇的是,這女孩是東海人。
緣分就是這么神奇,大四的時候,他們結婚了。2021年畢業后,在諸多可以選擇的城市中,他們來到了東海。
苗帥濤把工作室選在了中國東海水晶博物館的對面,遠觀西雙湖,十七孔橋凌波高架,十里荷香映雙湖夕照。2024年,苗帥濤當選東海縣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談藝
?
詩人分兩種,一種是天才式的,一種是刻苦式的。天才式的代表如李白,而杜甫是刻苦式的代表。李白的詩沒法學,但“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杜甫是后人作詩的榜樣。苗帥濤顯然是刻苦式的書法家。
如果說初中參加學校的硬筆書法比賽,是自然的流露,是天賦,那考入西安工業大學中國書法學院、四次入國展、數十次省展獲獎,則完全是靠堅持不懈的努力。
中國藝術意境的創成,既要有屈原的纏綿悱惻,又要有莊子的超曠空靈。纏綿悱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萬物的核心,所謂“得其環中”;超曠空靈,才能如鏡中花、水中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謂“超以象外”。
苗帥濤對書法藝術的一往情深,融入了探索的纏綿悱惻,收獲著思考的超曠空靈。
苗帥濤認為,他的成功可以復制。多年來,他臨寫《韭花帖》2000余遍,東海籍著名書法家陳林先生稱“他在當下書寫《韭花帖》全國居前”。每周,除了臨習楊凝式的《韭花帖》、何紹基的《西園雅集圖記》、智永的《千字文》等名帖外,他還要完成至少兩張六尺整紙的創作。
“每聞善事心先喜,得見奇書手自抄。”傅汝明書寫的對聯,懸掛在得閑齋的中央。這是明代書法家祝允明的書齋聯,表達了他心境和讀書的價值取向,也寄托著傅教授對學生做人、閱讀、習書的期望。
談到投國展和學習書法,苗帥濤總結為“多看展開視野,早準備勿趕工,抓細節出個性,重融合顯意境,找明師非名師”。
多看展覽,尤其是國展,視野開闊了,才能知曉國展的要求、水平和方向;提早準備,反復臨創才能在心態和技法上日臻成熟;書寫的內容、形式、紙張、墨色、風格、字的大小等,都是要精心思考的細節,細節體現匠心,決定作品的高下;通過“一帖一貌”的技巧來創作,能入國展的作品很少,以一個帖子為立命之本,實現多帖融合,形成自家風貌正在成為當下書壇的主流;找明白的老師而非名氣大的老師學習書法,進步更快。
什么是明白的老師?苗帥濤定位為高校書法專業畢業的老師,或者已經是中書協會員的老師。
近幾年,苗帥濤用了很大的功夫,開展書法教育,他在抖音、小紅書、視頻號上開設的“得閑齋苗帥濤書法”有數萬粉絲,他的直播課程細致、耐心、專業,受到廣泛歡迎。
茶淡難得半日閑。我突然想起,“這韭花到底是誰送的?”
苗帥濤說,以“楊瘋子”的用詞、書寫的認真態度,和文中的“狀”是臣子上奏的文體之一,很可能是皇帝送的。“誰送的不重要,但這《韭花帖》是楊凝式送給中國書法、中國文化的禮物。”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