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10年,跨越4200公里,耗時1000多天,他蹲點新疆深度貧困村———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3號風口”最前沿的策勒縣阿日希村。
在這里,他訪民情,探訪近400戶人家和所有貧困戶;他惠民生,自掏腰包協助村兩委解決村民急難愁盼問題;他聚民心,用10TB之多的鏡頭記錄民族團結盛景。
他就是剛剛獲評“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稱號的朱泰曾。
“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深深扎根于朱泰曾心里。即使已80歲高齡,他仍發出鏗鏘誓言:爭當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踐行者、民族團結的推動者、美好故事的傳講者。
他的奉獻本色,烙印在昆侖山腳下。
做治疆方略的踐行者
從公派援疆到志愿援疆
“老哥,棗子收到了嗎?你在家好好休養,不用擔心我這邊。”
“只要嘗一口這策勒紅棗,我就滿腦子都是你們戰天斗地的畫面!”
最近,朱泰曾收到兩箱策勒紅棗———這是他的戰友兼好友、“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獲得者李鵬寄來的。寄出地址清晰標注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策勒縣策勒鄉阿日希村。
遠隔4200公里,朱泰曾對阿日希村的情感,因與李鵬的革命友誼,厚重如山。
2014年,退休后的朱泰曾決定去一趟新疆。原來,作為全國首批援疆干部,1997年前后,朱泰曾在塔城地區行署工作3年,和同班的李鵬結下深厚友誼。而當他偶然得知李鵬退休后選擇在阿日希村開荒造田,便懷著好奇又忐忑的心情,決定前去探望。
在朱泰曾的印象中,阿日希村常年干旱缺水、風沙肆虐。但到了村子,看著眼前一簇簇棗樹組成的棗園,他恍惚覺得來錯了地方。而創造“沙海種棗”奇跡的就是李鵬。退休后,李鵬拿出畢生積蓄,扎根沙漠15年,帶領村民建成3000畝林果園。
朱泰曾被老戰友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事跡所感染。
2017年,在二次拜訪時,土路已變成柏油路,村民住上安居房,紅棗產業初具規模……他深受震撼,一住就是45天,把李鵬事跡拍攝制作成視頻發到網上,引起強烈反響。
老戰友的精神以及阿日希村發生的變化吸引著他。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印發,朱泰曾的激情更是被點燃,他決定用3年時間,全面走訪跟拍阿日希村的脫貧戶,記錄脫貧歷程。
從當年起,他便自費多次前往阿日希村,每次至少住3個月,最長一次住了9個月;好幾次,都是連春節都不回江蘇,和棗園里的員工們一起過。
從組織關懷到基層黨建,從入戶走訪到精準識別,從產業扶貧到成果鞏固,都有他奔波的身影;在推進民族團結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還多次參與脫貧攻堅文化匯演、新疆風光片拍攝、喀什古城開城儀式等。
他,從公派援疆蛻變為志愿援疆。
做民族團結的推動者
成為村民眼中的“阿達西”
去年上半年,朱泰曾患上病毒性肺炎,不得不回連治療。但他沒閑著,趁著休養間隙,每天都拿出厚厚8本多達10萬字的“阿日希村建檔貧困戶”走訪記錄,配合他拍攝的視頻,仔細研讀:麥麥提敏·阿卜杜莫敏家貧困原因是缺少土地;麥提如則·圖爾蓀托合提家貧困原因是有殘疾人……
“我怕我年歲大了,一天不記,就會忘了他們。”朱泰曾撫了撫花白頭發,語氣堅定,“等身體休養好,風沙季一過,我還會再去。”他指了指那摞“檔案”,說:“這里每個貧困戶都有著聚沙成塔的改變力量,我也想成為搭建民族融合、鄉村振興的‘一粒小沙子’,去親身見證一座村子的脫貧史詩。”
朱泰曾在努力做到這一切。
住在簡陋宿舍、冒嚴寒、頂酷暑、迎風沙、騎著電動車……在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的貧困村,這些艱辛成了朱泰曾的日常,但風沙吹不倒他的堅韌本色和赤誠之心。
怎么和村民們交朋友呢?朱泰曾總結了心得:“得到百姓家中去,不是去一次,而是要去多次。不但要去,還要能叫出他們的名字,還要能叫出他們的姓!不但要叫出大人名字,還要叫得出小孩的名字。只有做到這些,你跟村民的感情才會拉得更近。”
在走訪時,他努力記住村民的名字;他自掏腰包,購買酸奶、水果和小禮品,送給村里小孩;逢年過節還給孩子包壓歲錢、送新鞋,把拍好的照片裝幀好后贈送給他們……
村里人多地少,要想擺脫貧困,必須走出去,而語言不通是外出務工最大障礙。朱泰曾從2018年起,開始記錄和拍攝村民們學國語的情況。因時差關系,國語課通常都是在晚上10點進行。11月份以后,氣溫常在零攝氏度以下,但朱泰曾仍堅持每晚去拍攝。歷時四年,他以兩位村民學國語后的脫貧情況為主線,制作了長達19分鐘的紀錄片。此后,自治區黨委領導組織地縣來村里檢查學國語情況時,觀看了片子,不禁感慨:真實而生動!
以“心”換“心”,彰顯的是黨員本色。
朱泰曾特別關注孩子們的教育,常去村小和幼兒園了解和推進教學工作;常去探望鰥寡老人,義務送牛奶和水果,幫助解決各類問題。當他得知一家叫阿勒騰古麗的貧困戶,因戶口年齡信息不實導致無法領取養老金時,他多方奔走,幫助解決。在回連時,還專門到連云港高級中學新疆班看望當地學生,返回策勒時,還去走訪這些學生家庭……
這些做法,讓他從村民口中的“朱老爺子”,成為名副其實的“阿達西”。
做美好故事的傳講者
心貼心捕捉“時代高光”
養牛村民買吐送·喀吾力忙碌的背影、國語老師阿依古麗教孩子們學習國語時的板書、艾吾扎罕·阿則老人四世同堂時的笑聲、翻譯努爾夏提客串攝像師時的從容……翻閱朱泰曾拍攝的專題片,除無處不在的南疆風情外,便是一張張樸素的維吾爾族面孔。
朱泰曾退休以后,開始學習攝像、剪輯等技術,并購置不少設備,成了名副其實的“一個人的電視臺”。而在他的電腦上,有一個叫作“阿日希村”的專有網盤,14.5TB的巨大儲存量,竟已快存不下他拍攝的素材。
為此,他不得不“批發”一大批移動優盤。
“我把每個優盤里都存入我拍攝剪輯的專題片,碰到故交或同仁,都會送一份給他們。”朱泰曾希望每個人都能通過他的鏡頭,看到阿日希村的變化。
“村子的今天,是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各族干群用辛勤汗水換來的。”朱泰曾說,要把南疆人戰天斗地的時代高光記錄下來,最重要的是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和政策傳播開來,讓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看到新疆的“大美”。于是,他用近乎直播的方式,將自己嵌入這些粗糲、真實的畫面中去,成為美好故事的傳講者。
在這一過程中,他也挖掘出一個個閃著人性光輝的動人故事。
在一次入戶走訪中,朱泰曾了解到村民庫爾班尼亞孜和眼盲老伴曾收養一個漢族女孩。從2019年起,他數十次去其家中走訪拍攝,并幫助解決其兒子的就業問題和大女兒看病問題,甚至資助他的漢族女兒上大學。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家人興奮的一幕被朱泰曾敏銳記錄下來。后來,這個叫作《一個維吾爾族老人和他漢族女兒的故事》的紀實片,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庫爾班尼亞孜因此榮獲自治區民族團結模范殊榮……
十年來,朱泰曾拍攝的視頻有10TB之多,作品更多次登上央視、新疆衛視、江蘇衛視等專題欄目并獲獎。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不辭長作新疆人”。
朱泰曾就像塔克拉瑪干沙漠上長出的一棵棗樹,以真情援疆、持續援疆的價值追求,將小我融入大我,將黨員初心和干部使命“積木成林”,深深扎在昆侖山下。
時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援疆辦主任張春林不無感慨:正是一位位“朱泰曾式”的援疆干部,在天山南北寫下更新更美的時代篇章!(□ 張晨晨 惠卉 陳怡璇)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周金林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