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晶晶 劉茜文)一座城市的無障礙設施是否齊全,關乎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能否更好地融入社會。在我市就有一支由市肢殘人協會發起成立的殘疾人、技術專家、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及相關法律界人士代表組成的無障礙環境建設督導隊。
副隊長李建國常常和成員一起走進市區人行道路口、醫院、市圖書館、市政務服務中心及游客服務中心等地,用“放大鏡”查找困擾殘疾人出行的種種“障礙”,為港城的無障礙環境更加完善而“奔走”。
據了解,無障礙環境設施包括路緣石走道、盲道、輪椅坡道、低位設施、無障礙衛生間和無障礙機動車停車位等設施。
“根據工作需要和殘疾人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我們定期對全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督導,提出專業合理、務實管用的對策建議。”李建國說,通過集中督導和日常督導的方式進行體驗式督導,形成問題清單,繼而推動我市無障礙環境持續改善。
李建國說,長時間的無障礙監督和體驗工作,讓督導隊成員們積攢出豐富的經驗。設施哪里有問題?大家往往一眼就能看出來。
對于視障人士來說,過十字路口是一個考驗。“這個紅綠燈路口的過街提示音有點小,不好分辨紅綠燈的指示。”在海州區海連路一十字路口,李建國說,過街提示音響可以讓路況被聽見,幫助更多視障人士出行。
在市政務服務中心,李建國發現這里配備了手寫屏,方便聾啞人士與外界交流,無障礙低位服務臺有足夠的容膝空間,設計非常人性化。“如果是針對殘疾人的,公共空間的座椅的高度和間距也有一定要求,還會設有輪椅專用位。”李建國說,很多人意識不到,視障人士乘坐電梯也存在障礙。比如電梯內既沒有語音播報,按鈕也沒有盲文,非常不方便。而電梯間正對著門的地方有鏡子,并不是為了大家整理儀容,而是方便“輪椅族”進入電梯后觀察后方是否有人,屬于無障礙設施的一種。
當前,我市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正在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在今年的無障礙環境督導現場體驗中,督導隊對80%以上的場所給予積極的評價。在市肢殘人協會主席、市無障礙督導隊隊長胥偉看來,這一結果不僅反映了我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積極進展,也展現了社會對殘障人士需求的日益關注和對無障礙環境重要性認識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福利及特殊服務建筑(殘疾人之家)和醫療康復建筑(醫院、康復中心)的無障礙環境最佳。這些場所滿足了殘障人士的實際需求。殘疾人之家和醫療康復建筑的無障礙通道、專用設施等關鍵環節設計合理,為殘障人士提供了便利的出行和生活條件。這些建筑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成果,為其他類型建筑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市圖書館為不同需求的讀者提供了便利。圖書館設有無障礙電梯和輪椅坡道,確保了行動不便人士的順暢進出。無障礙服務設施完善,包括無障礙衛生間、盲人閱覽室以及自助輔具租賃點,滿足了特殊群體的使用需求。信息無障礙方面,通過有聲圖書館、網上借書服務和電子書借閱等,為視障人士提供了便捷的閱讀方式。這些貼心舉措,體現了市圖書館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重視。
無障礙環境,是殘疾人走出家門、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的重要措施,同時也直接影響著城市形象。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無障礙環境建設,始終堅持將無障礙環境建設納入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的規劃當中,從隨處可見的盲道、各類公共場所出入口的坡道,到無障礙電梯、衛生間,再到無障礙停車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殘障人士走上街頭、融入社會,參加各類社會活動。
?
無障礙設施不僅是城市文明的標志,也最能體現城市的“溫度”。“正是因為城市的無障礙改造,我才得以順利出行。我自己也參與到這項工作之中,助人又助己,它讓我證明了自身的存在價值。”胥偉說。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