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晶晶 攝影記者 牟進勇)她的出現,總是讓人如沐春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的是困難學子的希望。她甜甜的笑容,讓人心生溫暖。
她的本職工作是醫生,但大部分人認識她都緣自助學。
17年來,她幾乎踏遍了贛榆的鄉村阡陌,一家一戶了解困難學子的家庭情況;每到周末她就開車到處奔走,自費為學生購買營養品改善伙食;她像家人一樣和困難學子交流談心,幫他們減輕思想負擔和學習壓力,是他們心中的知心姐姐。
她就是贛榆區義工協會理事吳心潔。
一則新聞
讓愛心發芽成長
“這個學生的父親患有殘疾,全家低保。”“這個學生是單親家庭,父親去世,家里全靠母親打零工維持生活,還有一個姐姐在上學。”……吳心潔向記者展示她隨身攜帶的登記冊,上面寫滿了字,她說:“這些都是我走訪時了解到的需要幫助的學生的具體情況。”
今年上半年,吳心潔走訪的腳步遍布贛榆各個鄉鎮,對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家庭進行摸底調查,記錄在案。“我要盡可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困難學子,把每一分錢都交到他們手上。”
吳心潔是一名中醫,在贛榆經營一家“康潔藥房”,除此之外,她還是“愛心媽媽”、志愿者。
吳心潔說自己參與公益活動并非一時沖動,是父母為她播下了一心向善的種子,后來遇到合適的時機,她心中的種子就發芽成長了。
時光回到2007年。有一天,吳心潔像往常一樣打開電視機,屏幕中播放的云南孤兒阿強的報道躍入眼簾,這個孩子在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因失去雙親只能靠流浪乞討生活。
“我自己當時有兩個孩子,看到他的遭遇,我的內心五味雜陳。”時隔17年,吳心潔對當時的情況仍然記憶猶新。
連續好幾個晚上,吳心潔總是惦記著新聞里的男孩。終于,她懷著忐忑的心情撥通電話,表示想要資助這個男孩。從那以后,吳心潔每個月都會定期去銀行匯款,遇到中秋節、春節這樣的節日,還會多匯兩三百元。
“當時我們家生活條件一般,孩子上學也要花錢,拿不出更多錢。”吳心潔說:“2007年,人均工資1000元,我就省吃儉用,能攢一點是一點。”
當時,在2000多公里以外的云南,10歲的阿強正在上小學三年級,經常打架、盜竊,是人們眼里的小混混。“由于缺少管教,他進出派出所成了家常便飯。”吳心潔說。
感受到孩子缺乏母愛,渴求母愛,吳心潔便敞開愛的懷抱,多次前往云南關心、幫助他。“后來他惹事了,當地派出所工作人員會聯系我。”吳心潔說:“當時我還嘗試說服阿強來連云港生活,方便照顧他。”
“除了提供學費和生活資助以外,我還把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受分享給他,鼓勵他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吳心潔的持續關注下,阿強順利讀完初中,考上中專,現在的阿強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
“那些年,若不是吳阿姨的資助和鼓勵,我可能永遠上不了學,也沒有我的今天。”阿強說,吳心潔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當時無助的他。
一個信念
讓她踏上助學路
在幫助阿強的過程中,吳心潔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于是她加入了贛榆區義工協會。“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群人的力量是無窮的。”吳心潔說。
自2013年開始,她陸續走訪贛榆本地的貧困學生,確定資助名單。每年高考成績出爐后,吳心潔便著手與揚子晚報陽光助學、蒼梧晚報“微愛筑夢”助學公益行等欄目聯系溝通,制定走訪困難學子家庭的計劃,并冒著高溫酷暑走訪困難學子。
“助學比看病重要。”2020年8月,正在住院休養的吳心潔接到贛榆義工協會理事郭磊的電話,詢問幾位困難學生的近況以及商談為學生募捐的相關事宜。躺在病床上的吳心潔毫不猶豫地拔掉針管,踏上走訪、助學的征途。“養病可以慢慢來,但是孩子讀書不能耽誤。”吳心潔說。
多年和貧困學生相處,吳心潔說:“僅從經濟上去幫助孩子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從心理上引導他們,幫助他們緩解壓力、樹立自信,先成人后成材。”
常年助學,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孩子是贛榆區海頭鎮匡湖村的孫爍。
在與孫爍見面前,吳心潔做了充足的準備,帶上了新書包和文具等禮物,但結果并不順利。
“當時的孫爍剛讀高一,由于極度缺乏安全感,看見家里來人,孩子嚇得躲藏到自己的房間里。”吳心潔回憶道。
缺少父母關愛的成長經歷讓孫爍很難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訴求,也習慣了自己消化所有的心事。
推開心門需要很長時間,從那天起,吳心潔便定期與孫爍見面或通話,主動接近、撫慰他,引導他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考慮到自己的雙胞胎兒子與孫爍同歲,比較容易交流和溝通,她就利用假期時間帶上孫爍與雙胞胎兒子一起出門旅行,希望大自然的美好能夠治愈孫爍。
終于,孫爍臉上有了笑容,也克服了內向自卑的心理,從羞怯、不愛交流,到積極參加活動、踴躍表達。
如今,兩人的對話里早已不再是吳心潔的自說自話,孫爍愿意與她分享學校里的趣事,也愿意告訴吳心潔自己的小秘密。
“孩子本沒有錯,只要有愛心,有正確的引導,有陪著他成長的人,他們一定可以成人成材。”吳心潔如是說。
一份堅持
讓愛心之火燎原
愛是燎原之火,一經點燃便生生不息。
17年來,吳心潔共幫扶了徐強、孫爍、譚欣雨、楊雪艷等8名贛榆本地大學生。目前幫扶的楊雪艷正在讀大三,李永坤正在讀高一。
“我所做的很微不足道,因為我經濟條件有限,無法對一個孩子一管到底。”多年來,吳心潔一直在默默助學,她從不計算捐出的愛心款有多少。“我做公益不圖回報,也不想讓孩子們覺得虧欠了誰,但每當曾經資助過的學生打來電話或發來信息時,心里還是很高興。”
在吳心潔身體力行的影響下,她的全家都加入助學了行列。“大兒子二兒子讀博,他們逢年過節就會捐錢給困難學子。小兒子開學讀初三,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就知道把壓歲錢和零花錢存起來,說要捐給有困難的人。”吳心潔說。
助學多年,吳心潔的大愛感染了許多人,帶動他們加入了公益助學團隊。同時,還有諸多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走上了結對資助困難學子的公益之路,大家除了按時把助學金匯到結對的困難學子手中,還將他們的愛心化作一本本書、一件件文具、一聲聲祝福,跨過萬水千山,傳遞給困難學子。
面對源源不斷匯入的捐款,如何不辜負每一份愛心便成為吳心潔的心頭大事。“為了讓每一分錢都用在最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我和愛心志愿者們一起走進村鎮,逐戶登門走訪,認真了解學生們的需求和他們的家庭情況。”吳心潔說。
從經濟資助到人生規劃,從關愛學生到幫助家庭,從短期資助到長遠陪伴,吳心潔和贛榆義工協會的愛心志愿者們共同陪伴、幫助過許多困難學子。
如今,團隊中匯聚了在心理咨詢、特殊教育等領域有專長的人,各級組織提供的賦能培訓也讓愛心志愿者們的關愛更有力量。
“我們能幫一個是一個,一棒一棒傳下去,涓涓細流也能匯成江海。希望通過我們的行動,讓困難學子感受到更多的愛,也讓這些愛長久地滋養他們。”吳心潔欣慰地說。
多年的愛心堅守,更是一場愛的雙向奔赴。當初最早一批受資助的孩子早已走上工作崗位,他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將愛心傳遞下去,現已初步形成“救助—反哺—再救助”的良性循環。
如今,贛榆義工協會匯集了2000多名愛心志愿者,他們通過個人幫扶、團隊幫扶、部門幫扶的形式,認領幫扶了近300名困境學子,愛心捐款金額超300萬元。而隨著更多愛心志愿者的加入,更多困難學子得到了物質的幫助和心靈的滋養。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