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方成 徐同磊)全縣村均年集體經營性收入由30萬元躍升至90萬元,凈收入超30萬元村由2個增長至超100個……近年來,灌云堅持黨建引領,緊盯農業土地核心資源,推行“黨建領航+規模流轉+集體經營”模式,繪就“支部有作為、農民得實惠、集體增收入”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在東王集鎮興春村,一顆顆草莓西紅柿羞澀地躲藏在底部枝葉中,菜農們正在忙著采摘,不遠處的西瓜大棚種植示范區中,“8424”西瓜畝均產達4000斤,成為村集體的致富新“西”望。“我們村一直有種西瓜的傳統,我們種植的‘8424’和草莓西紅柿,今年收成很好,預計草莓西紅柿銷售額將達到50萬元,西瓜銷售額將達到150萬元。”灌云縣“富民興村講師團”成員、東王集鎮興春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朱大海正在給村書記們現場分享經驗。
灌云縣建立縣鎮村書記抓富民興村責任清單,推動縣委“一線指揮部”、鎮街黨(工)委“一線作戰部”、村社黨組織“一線攻堅部”發揮作用。實施村書記“壯苗”工程,成立“富民興村講師團”,讓身邊人傳授整合經驗、講解經營方法、展示興村成效,讓村書記主動學、受啟發,走深走實“規模化整合土地、村集體自主經營”增收路徑。
在圩豐鎮蘆場村稻麥種植基地,田間機械聲轟鳴,農機手們正操作著機器來回穿梭,轉眼間稻秧連線成片,為農田披上一層嶄新的“綠衣”。
灌云縣按照“先行先試、穩步推進”原則,以圩豐鎮經驗做法為樣板,通過公司化運作、市場化經營,激活各村閑置資源,為富民興村注入新活力。結合村級資源特色、現有產業發展等情況,成立村級現代農業發展公司,村委變實體再入股成立鎮級公司。制定出臺項目化管理辦法,村集體運營成本較以往下降10%至20%。
在東王集鎮小垛村的富民興村產業基地里,一條條豆丹壓彎了黃豆葉,寓意著小垛村今年豐收的喜悅。小垛村讓豆丹變成“黃金丹”,村民既在流轉土地中獲取租金,又能在就地務工中掙取薪金,既興了產業,又富了村民。
灌云縣依據各村資源稟賦,堅持錯位化發展、差別化競爭、特色化打造,形成西部嶺地綠色果蔬、東部沿海水產養殖、中部平原稻麥種植、北部市郊藕蝦混養、南部特色豆丹養殖五大產業板塊,構建起布局合理、功能互補、三產融合的壯大村集體經濟產業體系。
此外,灌云縣強化部門協調和資源配置,從資金、人才、獎勵等方面持續發力,護航集體經濟規范化、市場化、現代化發展。整合省委駐灌云幫促工作隊等扶持資金200萬元,設立村集體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池,免息使用、滾動扶持。首推“富民興村貸”,在全市最低利率3.65%基礎上,再由政府貼息50%,累計發放貸款超1億元,帶動村集體新上項目300個。先后招錄6批366名鄉村振興專干,推動245名機關優秀年輕干部下沉到村,組織30家優質企業與經濟薄弱村結對子,選派22名機關干部帶項目“一體到村”任“第一書記”,為村級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保障。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