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農田一眼望不到邊,寬闊的機耕路四通八達,修葺一新的溝渠縱橫交錯,綠油油的麥苗迎風起舞……近日,在東海縣張灣鄉馬墩村村后的萬畝高標準農田,機械轟鳴,10多名農民緊隨其后開溝、挖土、鏟灰、覆膜,穿梭于田間,儼然一幅豐收田園畫。近年來,張灣鄉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切實建好、管好、用好高標準農田,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了發展基礎,精準發力促進了糧食生產持續增收,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該鄉因勢利導,筑牢糧食安全“耕基”,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支農強農、實現鄉村振興的重點之一,加大投入力度,推進資金整合,完善建設內容,加強建設管理,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地力提升和高效節水灌溉,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截至目前,建成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農田近6萬畝,特色農業發展呈現結構優化、質量提升、功能拓展、效益增強的新突破,走出了一條強農富民強鄉振興之路。“今年我們村承包的400多畝小麥,畝產可以達到550公斤,比往年增收百十來斤。”張灣鄉人大代表、印屯村支部書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長陳玉軍說。
同時,張灣鄉建管并舉,提升耕地保護質量,并堅持黨建引領、富民興村,嚴格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高標準農田管護中下足繡花功夫。連片成網,堅持“小改大、零改整”的原則,持續做好土地流轉、產業結構優化、特色農產品開發,采取良種良策、優化布局、招引企業等措施,探索實施“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新模式,全面規劃實施生態水稻機插,農田管護“網格化管理”,多形式組織并引導企業、種植大戶和合作社實施水稻機插秧。促進企業參與生態農業種植,滿足當地群眾就地就業,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和生產等方面助力群眾增加糧食收入和經濟收入。在實施綠色水稻機插秧項目中,依托高標準農田流轉土地46000余畝,通過對流轉土地的管理,每年可為村組農戶增加收入230多萬元。
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了農業的生產條件,提升了環境質量,促進了糧食豐產增收,農民得到了實惠,也為農業現代化發展、鄉村振興打開了突破口。如今,張灣鄉的農業生產大變樣:“零碎地”變成“一塊田”,“插花田”變成“連片地”,地頭田間沒了泥濘的土路,取而代之的是硬化機耕路;農業生產管理,田里少見農民的忙碌身影,卻能看到大型農機、無人機來回穿梭……
希望的田野上,呈現出一派現代農業景象,滿地都是希望。“接下來,我們將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嚴格耕地保護,加大財力投入,持之以恒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實施田、地、水、路等“網格化”綜合治理,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張灣鄉黨委書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所長解澤表示。
(彭獻根 李志江)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