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吉珂 宋驍 王雅萱)個頭不高,臉上總是掛著笑容,身上散發出一種江南女子獨有的溫婉感,而辦起事來,卻毫不含糊,潑辣果敢。每每見到她,她總是行色匆匆忙于處理社區事務,她就是新海街道海連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肖娜。
啟用廢棄20年的停車場,解決居民停車難問題;翻新小區道路,擴建小區中心廣場6000平方米;將7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至1000平方米……本來是樁樁件件需要數十萬、上百萬才能辦成的“大項目”,但李肖娜憑借自己百折不撓的精神,不斷創新舉措,讓“老破舊”社區改頭換面。
扎根基層11年,李肖娜帶領社區“兩委”探索出“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的“海連模式”,帶領海連社區先后獲得“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等多項榮譽稱號。她以青春為筆,擔當作墨,交出了一份為民服務的優秀答卷。
鐵腳板走出民心路
沒走上三尺講臺,她還是成為了“園丁”。
2013年,剛從師范專業畢業的李肖娜恰好碰上社區招人,便選擇扎根社區,邊干邊考教師,誰能想到,這一干就是11年。
剛工作時,李肖娜還時不時地關注教師的招考信息,而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她選擇放下書本,全身心投入到社區的工作中。“無論是調解居民糾紛,讓雙方握手言和,還是忙于文明城市創建,見證社區一點點蛻變,都讓我認識到加強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李肖娜說,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她要留在這里。
從普通的社區工作人員,到社區居委會主任,再到社區黨委書記,李肖娜十一年如一日充滿干勁,在成為海連社區“當家人”的那一刻,李肖娜知道,到了屬于自己的“講臺”,今后她將獨當一面。
剛到海連社區,李肖娜便遇上了種種難題,社區自身背負接近20萬元的欠款;小區道路破損、廣場老舊……先解決主要矛盾,李肖娜決定靠前一步、主動出擊。她與社區兩委成員商討、制定了“敲門行動”,帶領大家加班加點,僅用一個月時間就走遍了全轄區1530戶人家,廣泛收集了群眾訴求。
然而,初來乍到的“小書記”卻沒有得到居民的支持,對此,李肖娜并不著急,她將收集來的問題訴求分類整合,建立包括停車難、道路破、設施舊、服務少在內的12項問題清單。
停車難是困擾社區的長期問題,想要徹底解決,增加停車位數量是最有效的方法,唯一能動的,就是小區里廢棄了20年的地下停車場,因為開發商配套設施建設不到位,一直無法啟用,業委會也曾多次溝通,但都沒有結果。
骨頭先撿硬的啃。從郵件、短信再到電話、上門,李肖娜先后5次拜訪開發商,和負責人拉家常、談合作,最終說服開發商出資20萬元用以修復停車場。
緊接著,就是小區道路改造、中心廣場擴建等需要用“大錢”的地方,彼時一窮二白的李肖娜又將主意“打”到了物業公司身上。
“當時我們公司也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大額墊資沒有先例,但是這個小丫頭太執著了。”一次、兩次、三次的閉門羹都沒有讓這位“小書記”退卻,迎賓物業黨總支書記徐迎兵決定冒險墊資“幫”她一把。“為她身上這股為民辦實事的勁兒。”徐迎兵回憶,墊資的這200萬元,讓老百姓看到了物業公司的擔當,其實是公司最成功的一次“投資”。
靠著為民服務的決心和堅持不懈的韌勁兒,當初梳理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少,小區的變化越來越多——壞了的路燈亮起來了、遺失的窨井蓋補上了、破損的窗戶換新了……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為李肖娜贏得了居民的心,贏來了群眾基礎。
?上任以來,她累計協調解決物業服務、停車難等訴求996項,完成辦事預約1156次。
原本不相信李肖娜的居民也對她、對社區豎起了大拇指,稱贊道:“這個小丫頭還真行,事事有回應,件件有回響!”
黨建紅畫好同心圓
“大事”辦完了,而老舊小區存在的“小毛病”也不少,后期還要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些支出哪里來?李肖娜深知,“化緣”并非長久之計,要想辦法增強社區自身造血功能。
只是辦法還沒想到,問題又來了。“樓道里的垃圾簡直臭暈了。”“跟物業說了兩三天也沒人來處理。”“電動車‘飛線’充電誰來管?”……李肖娜原以為辦了幾件大事后,與居民的關系應該一路“綠燈”,沒想到在小區的團購群里,大家還是有這么多的“不滿”。而大部分問題并非社區能單獨解決的,還需要協調物業公司與業委會。
社區、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相互掣肘是城市社區治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協調好三方關系,用好三方力量?李肖娜的“破題點”頗有新意——依托黨建引領,交叉任職,將三方擰成一股繩。她主動聘請物業公司黨總支書記兼任社區大黨委副書記,推動小區黨支部委員兼任小區業主委員會成員,提高業主委員會成員中黨員比例,不斷畫好現代基層治理的“同心圓”;空間共享,合署辦公,李肖娜把物業搬進陣地,讓社區與物業公司桌并桌坐到一起,與項目經理肩并肩走到一起,安排4名物業企業黨員擔任項目管理員,引導13名社區黨員參加業主委員會選舉,打造“新海連·先鋒管家”物業治理品牌。多了相互監督、配合,少了推諉、扯皮,讓服務居民中的小問題,得以快速解決。
通過人員共融、陣地共建、環境共治、活動共擔,創新的合作模式將社區、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各自為政的“單一”職能轉變為整體服務的“統一”職能,大大提高了三方工作的效率,群眾的滿意度也隨之提升了。昔日的“吐槽群”恢復為鄰里間的溝通群,大家對社區、物業、業委會的認可度越來越高。2022年,新海花園小區入選“全國加強物業管理 共建美好家園”典型案例。
這還遠遠不夠。李肖娜乘勝追擊,用足黨建紅色力量。此后,她搭建“小區鄰里黨建”組織體系,構建“社區黨組織領導、小區業委會議事協商、物業服務公司實施、小區黨支部組織群眾監督”的小區治理新格局,形成“五事”工作法,引導本小區人大代表、機關干部、賢達人士等256名志愿者發揮所長,實現一個骨干黨員帶動一群黨員、一群黨員帶動一片居民的良好局面,探索出“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的“海連模式”。
探索共建擴大社區“朋友圈”
“海連模式”讓原本“老破舊”的社區華麗“蝶變”,為群眾打造了美麗宜居的生活環境,也打造出了海連社區的名堂,吸引了不少本地、外地的企事業單位前來參觀學習。開始,李肖娜還在擔心“接待”任務變多,會牽扯自己為民服務的精力,而一次閑聊,卻為她打開了“社區造血”新思路。
那天,李肖娜和高速公路收費站黨支部負責人一起開會,談起共駐共建,對方在了解到新海花園正在改造綠化后,第二天就給社區捐贈了66棵月季花。此后,李肖娜主動邀請高速公路收費站黨支部來到社區參觀,并多次承接了高速公路收費站適宜在小區內開展的活動。
從那以后,李肖娜的社區治理思路便打開了,她熱情地向每一個接待單位發出共駐共建的邀請,更是將社區周邊大大小小的企事業單位跑了個遍,通過擴大社區“朋友圈”,以共駐共建凝聚各方力量,解決關鍵“小事”。憑著這股勁頭,海連社區前后與市委政法委、區政協等19家單位簽訂了黨建聯建協議,積極開展“雙報到、雙服務”活動,每年開展各類共建活動60余場,推動資源共享、陣地共建、活動共辦。
越做越大的“朋友圈”,使得社區“組織力”也越聚越強。近三年來,社區連續辦成了黨群服務中心升級、連心長廊建設、小區環境出新、運動場所改造、助老托幼項目引入等一系列惠民實事。
硬件設施改善后,李肖娜便鉚足了勁提升社區服務品質,推動社區食堂、老年大學、特色托管、助浴中心等民生項目的落地與實施,努力滿足群眾多元化的需求。
而在此過程中,海連社區也經過多次的試錯與失敗。例如,最初引進老年大學時,每期360元的學費讓老人們望而卻步,沒有人愿意報名;社區聘請志愿者開辦老年食堂,缺乏運營經驗入不敷出,潦草退場;公益超市人氣不足,難以達到理想收益,商戶偃旗息鼓……在面對失敗時,李肖娜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只要目的是好的,這條路不通,就走另一條。”
如今的海連社區,從助浴、助餐到老年大學,海連社區老人的生活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小區越變越好,不僅住著舒心,連房價都跟著漲了,周邊的居民都很羨慕我們呢。”居民李翠紅笑著說。
11年來,李肖娜用實干贏得群眾的信任。談到下一步的計劃,李肖娜笑著說:“現在兩孩乃至3孩家庭越來越多,考慮到雙職工家庭的需要,我覺得托幼托育服務大有可為。”她計劃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不僅是周末,更是在工作日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服務。
提及孩子,李肖娜不由想到前兩天女兒送給自己的一幅畫,畫上的自己站在一片花叢中,被朵朵鮮花包圍。“剛上一年級的女兒說,媽媽不僅是‘一朵’的家長,也是社區這個大花園的‘園丁’。”舍小家,為大家,正是因為基層一線有了許許多多如李肖娜一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領頭雁的帶動,才讓我市基層善治的“工筆畫”在精雕細琢中得以繪就。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