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金秋十月,瓜果飄香,南云臺林場的油茶果也迎來豐收。14日上午,記者在東磊分場油茶林里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茶樹郁郁蔥蔥,十多名工人挎著籃子正穿梭在林中忙著采摘、裝筐。
油茶樹屬木本油料作物,南云臺林場種植油茶樹已有60多年的歷史。“以前我們喜歡種它,是因為它屬于四季常綠樹種,不僅好看也能發揮森林防火的積極作用。”正帶領工人收油茶果的東磊分場副場長胡明忠說,由于油茶樹分布較散,形不成規模,過去只是作為綠化苗木進行管護。
真正讓大片的野生油茶樹發揮作用還得從2020年說起。由于發掘出了野生油茶樹的經濟價值,林場開始組織干部職工對野生油茶樹開展田間管理,通過間伐修剪,率先打造出東磊分場1000余畝的油茶樹基地,僅2020年就采摘油茶果1.5萬公斤,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2021年,林場又在林區的凌洲分場打造了千畝油茶樹基地。“我們分春、秋兩季對油茶樹進行管理,清理周邊的雜草、灌木,使得油茶樹在通風透氣的土壤環境下生長,這也更有利于油茶樹吸收營養。”胡明忠說,預計今年的油茶果產量可以達到4萬公斤。
“當前正是油茶果成熟的季節,我們組織30名工人搶抓有利時機完成采收工作,預計15天可以完成2000畝油茶果采收工作,為下一步處理、冷榨做好準備。”在海拔400多米的山林深處,成片的油茶樹長勢喜人,工人們熟練地采摘著果子,十分鐘就能收上一整筐。“這比采摘茶葉速度快多了。”
據了解,山茶油生產工藝流程比較復雜,收儲、計量、干燥后需要冷卻儲存在0℃—30℃的溫度環境中,利用植物種子后熟作用的生化原理,促進油茶籽后熟。經烘干入庫貯存的油茶籽經選籽、清理分級、剝殼分離進行去石,磁選脫鐵。接下來,是對預處理后的油茶籽進行剝殼,只保留里面的果仁。接著是冷榨環節,林場會采用專用冷榨機,入榨溫度在70℃—80℃左右,避免高溫引起的茶籽油顏色變化、有效成分損失。最后再進行油渣分離。毛油中含渣量為8%—10%,在進入精煉車間前應迅速進行油渣分離,油渣分離的及時與否將直接影響毛油的酸值和色澤,保留時間越長則酸值越高,顏色越深。通常這些步驟完成后,原先采摘的50公斤果子最終能榨出10公斤左右的山茶油。
目前在南云臺林場,豐收的可不止是油茶果。在孔雀湖茶場的8個靈芝大棚里,工人們正忙著收集靈芝粉。“每棵靈芝一次產粉較少,一個大棚大約有1200株,算下來,每個大棚可收集靈芝粉150余公斤。對收集的靈芝粉通過專業破壁,每個大棚純收入可達40萬元,8個大棚將達320萬元。”孔雀湖茶場現場負責人苗勇介紹。(記者 徐黎一 通訊員 王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