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就是一段感情,信退回去了,感情就斷了;信送到了,感情就續(xù)上了。”11月11日上午,錦屏鎮(zhèn)2021年度道德模范先進事跡報告會舉行。剛剛榮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的馬善民端坐桌前,講述了自己堅持25年的職業(yè)追求———為了“讓每一封郵件都能找到歸屬”,他排除萬難,累計為1萬多封疑難信件找到主人,準確投遞報刊信件200余萬件,準確率100%。
現(xiàn)年45歲的馬善民,是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連云港市分公司錦屏支局支局長兼投遞員。錦屏鎮(zhèn)的3萬多名老百姓都還記得25年前的春天,他騎車送郵件的情景。當時,他還是一名臨時工,每月工資僅有200多元,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行50多公里送信。只要他的自行車鈴聲響起,大家都知道馬善民送來親人們的問候了。
憑借“一封信、一顆心”的服務精神,25年來,馬善民在鄉(xiāng)村郵路上傳遞黨的富民政策、民生信息,助力脫貧致富、鄉(xiāng)村振興,熱忱幫助群眾1萬余人次,開展助學扶貧1200余人次,踏出一條10萬余公里的“鄉(xiāng)村愛心郵路”,老百姓都親切地叫他“小馬哥”。
■“把最遠最苦的段道交給我吧”
“小馬哥,你不是去作報告了嘛?怎么又來揀快遞了!”面對鄰居的調(diào)侃,馬善民露出淳樸的笑———錦屏郵政支局位于錦屏磷礦山腳下,作完事跡報告后,馬善民就立刻投身工作崗位,有條不紊地卸著一堆快遞,豆大汗珠從臉頰滑落。每年“雙十一”期間,該局電商小包的日進口量都要達到800件左右,每位投遞員除正常投遞郵件和報刊外,還要投遞約160件小包。為分擔工作壓力,這幾天,馬善民都和投遞員一起,早上6點上班,晚上11點下班。“榮譽都是過去式,當下最重要的,是把快遞及時送到。”馬善民笑著說。
1996年3月,經(jīng)過應聘,馬善民成為一名錦屏郵政支局的郵遞員。當時,投遞范圍一共有11個村,包括海州開發(fā)區(qū)許莊村和范莊村,還有錦屏磷礦及下屬單位和工人村分會、桃花澗分會等10多個分會。而該局一共有3個投遞段道,每個投遞段路程都不一樣。當時,領導問他,你選擇哪條投遞段道?馬善民不假思索地說:“我很年輕,把最遠最苦的段道交給我吧!”于是,從最遠的范莊村黑風口,到最近的錦屏汽車站,一天一個來回要投遞50多公里,連續(xù)騎車需要6個多小時,馬善民的“郵路”就這么開始了。
上世紀90年代的錦屏農(nóng)村,到處都是土路、石子路。馬善民投遞的郵路上,還有許多山路,最陡的山路坡度達到45度。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馬善民騎著車一路顛簸。有時遇到下雨天,路變得泥濘;這時,就不是人騎車,而是車騎人。由于投遞時間長,為了讓用戶早一點拿到郵件報刊,馬善民每天都會背著水壺、帶一份干糧在郵路上吃午飯。
在投遞過程中,不管遇到多大困難,馬善民都堅持“一班清”,當天的郵件當天投遞完畢。這期間,他遭遇過雨天磕傷膝蓋、被收件人家中的狗咬傷;甚至為緩解中暑,投遞路上吃了5個雪糕,落下胃病……但卻沒有一次“缺席”。就是這樣的拼搏精神,馬善民創(chuàng)造了一項記錄———干投遞員12年、支局長13年的25年間,從未遲到,也從未請過假。讓同事印象深刻的是,他2001年國慶長假第一天結(jié)婚,第二天就上班。這期間,馬善民累計投遞報刊200余萬件,從未丟失、毀棄、錯投,也未出現(xiàn)過用戶投訴現(xiàn)象。
■“與民為善就是與己為善”
“我特別喜歡看文摘類報刊,這么多年,馬局長免費給我訂這么多報刊,讓我的生活非常豐富。”住在錦屏老年公寓的宮翠蘭感慨地說。原來,在馬善民還在當投遞員時,他就認識了宮翠蘭,并叫她宮姨。馬善民知道宮姨喜歡看報刊,他就每月免費贈送一些文摘類報刊給她看,空閑時就陪她聊聊天。逢年過節(jié),都會帶禮品去看望她。她見到馬善民,就像看到自家孩子一樣親熱。
“我的名字叫馬善民,我認為,與民為善就是與己為善。”這是馬善民的口頭禪,也是他的做人理念———在老百姓眼里,馬善民不僅是郵遞員,還是他們的貼心幫手,數(shù)不清為他們捎帶過多少生活用品,墊付過多少匯款。錦屏新村居住的80%以上都是老年人,距離郵局大概1.5公里,繳燃氣費和電費等十分不方便,馬善民積極與有關部門協(xié)調(diào)溝通,終于爭取到在錦屏新村陳世術超市安裝代收費系統(tǒng),解決了老年人繳費的困境。
馬善民還是村民的“信息員”。每次在開展投遞工作前,他總是先把所要投遞的報紙雜志上黨的富民政策、民生信息、致富消息瀏覽一遍,并積極向客戶傳達。對此,群眾無不豎起大拇指,嘖嘖稱他為“信息天使”“陽光天使”。酒店村的王興兵,想承包魚塘,由于沒有技術,一直未能如愿,馬善民得知后主動聯(lián)系他,向他推薦《漁業(yè)致富指南》等養(yǎng)魚雜志,他從雜志中學到了許多養(yǎng)魚技術后,承包了10多畝魚塘,年收入8萬多元。此后又向他建議發(fā)展垂釣等項目,王興兵不僅發(fā)家致富,還積極號召莊鄰訂閱致富雜志。
“郵遞員走村串戶,經(jīng)常會碰到一些突發(fā)情況,這時候,我都會伸出援手。”馬善民回憶,1998年的一天,天下著大雨。他騎車趕到許莊楊圩小區(qū)投遞郵件報刊,遠遠看到河里有個小男孩在拼命掙扎。來不及多想,他把車朝旁邊一扔,就跳進河里救人。這樣的故事還有一大堆。2016年夏季某天,馬善民到石棚山鍛煉,卻偶遇一位中暑的老太太倒在地上,他及時撥打120,并跑到山下將救護人員帶到,救了她一命。
真誠的付出,總是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饋———夏天時,每次投遞完畢回到單位時,馬善民就會發(fā)現(xiàn)郵包里有飲料或西紅柿等;冬天時就變成熱包子、熱茶水。這讓他非常感動。“我都不知道是什么人在什么時候放進去的,但我的心里卻非常溫暖。”
■“履行好人民郵政為人民的使命”
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馬善民雖不善言辭,但他卻懂得一個樸素的道理:“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弱者,幫助老人,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這是我們之所以為人,之所以為黨員的根本所在,也是愛黨愛國之根本。”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馬善民積極響應“集結(jié)令”,加入市分公司黨員突擊隊,馳援進出口郵件處理,并及時為鎮(zhèn)政府和幫扶老人送去消毒液和口罩……此間,他還頂著寒風,騎著摩托車,行駛近40分鐘,來到城區(qū)分公司黨總支,將省郵政分公司和市總工會春節(jié)前夕發(fā)給勞模的慰問金,委托上繳給市委組織部,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作為一名黨員,雖無法像醫(yī)護工作者那樣去往‘前線’,但在后方,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表達愛黨愛國的感情,為支援湖北武漢、支援防控工作盡一份微薄之力。”疫情期間,馬善民通過朋友圈宣傳防疫知識,又自費4000余元購買酒精、消毒液和口罩等,分發(fā)給一些老人和社區(qū)工作者。“我的家人自疫情發(fā)生以來,一次也沒有出過門。我告訴他們少出門一次,就可以節(jié)約一個口罩,給更需要的人用。”馬善民回憶道。
馬善民還牢記助民的使命,積極參與助農(nóng)活動。去年以來,陶灣村葡萄因天氣和疫情原因?qū)е罗r(nóng)戶面臨銷售難,馬善民采取帶貨直播和線下銷售的模式,在市公司的幫助下,成功引進連工惠平臺,直接為部分農(nóng)戶銷售12多萬元葡萄。同時,他還通過拍攝微視頻,在市政府各大局和企事業(yè)單位循環(huán)播放,許多客戶慕名前往陶灣購買葡萄,極大緩解了銷售難問題。疫情期間,馬善民還發(fā)揮工作優(yōu)勢,為兩家合作社和一名合作社成員解決了70多萬元融資難問題,促進了復工復產(chǎn)。
目前,馬善民已入選市道德模范宣講團,先后在30多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機關單位學校宣講,聽眾超過1萬人。他說:“我將以此表彰為新的契機,更加努力工作,履行好‘人民郵政為人民’的使命,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港城而努力奮斗!”(張晨晨 )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張笑爽
來源: 連云港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