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贛榆區石橋鎮婁莊村見證了一場與以往不同的喪禮——沒有請吹鼓手、沒有搭臺唱戲,播放哀樂寄托哀思;不穿白孝衣,下葬不用棺材;招待客人不再是大魚大肉、十幾個菜,而是簡單的四菜一湯。一場簡樸而莊重的喪禮辦下來,節約至少1萬元。
“自村里成立紅白理事會以來,各家辦喪事都按照之前村里召集大家商定的統一流程、統一標準,由理事會統一免費代理,音箱等設備也是理事會免費提供的,減少了攀比和浪費,大家都說好。”參加喪禮的村民說。
在海州區新壩鎮,各個村也同樣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紅白理事會成員由各村推選德高望重、甘于奉獻、在村內有影響力并熱心此項工作的黨員、群眾擔任。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紅白理事會章程》、《婚事簡辦制度》、《喪事簡辦制度》等各項制度,在白事工作流程中,一律取消吹鼓手,一律禁止散葬亂埋,統一安葬到公墓。同時,落實獎懲制度,把各村的移風易俗工作納入鎮對村的績效考評中,與村支書的績效考核獎勵掛鉤。
“全鎮16個行政村全部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每年操持200余次婚喪嫁娶事宜,平均每戶減少花費近萬元,講排場、比闊氣等不良風氣逐漸失去市場。”海州區新壩鎮工作人員楊維兵說。
筆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村居紅白理事會建設,全市1420個建制村和65個涉農社區全部建立紅白理事會,全部將移風易俗和葬俗改革納入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由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推選成立,因地制宜制定喪事辦理的統一流程、統一標準,提倡簡辦喪事、文明節約,引導村民在喪事中取消吹鼓手、搭臺唱戲,改為播放音樂寄托哀思,倡導不穿白大褂、減少紙扎、骨灰二次裝棺等;提倡簡化殯事流程,壓縮殯事時間,倡導火化當日下葬;倡導降低喪事就餐標準,控制就餐人數,節約辦理喪事成本。紅白理事會制定的喪事辦理標準充分征求了村民的意見,既尊重群眾的傳統習慣,又摒棄鋪張浪費、互相攀比和有礙公序良俗的陋習,讓群眾樂于接受、便于實施。(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胡偉 實習生 潭妹)
?
總值班: 王夫成 劉昆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