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干凈寬敞的街巷,漂亮整潔的庭院,平坦寬闊的廣場……近日,筆者來到贛榆區石橋鎮楊洼村,沿著寬敞的村干道漫步,不一會兒,便來到村中一家煎餅作坊,只見作坊里一臺自動烙煎餅機嗡嗡運轉,機器一旁,五位婦女正忙著扯起一張張熱乎乎的煎餅,熟練地疊成方形,摞在一起。煎餅作坊的隔壁則是一間網籠廠,16名女工正坐在小板凳上,忙碌地制作捕魚蝦用的網籠。
今年49歲的楊洼村黨總支書記張文芹便是這煎餅作坊和網籠廠的女主人。對于張文芹來說,眼前的生活就像這兩間作坊一樣,紅紅火火。為了兼顧村務、家務和作坊,張文芹每天早上四五點就要起床。“鍋爐生起來后啟動機器,等到機器可以烙煎餅,得一個半小時后。”張文芹告訴筆者,每天等作坊運轉起來,工人們都來上班了,她也要去忙村里的本職工作了。一天下來,兩個作坊要到晚上六七點鐘打烊,之后張文芹還經常熬夜加班,忙村里的事務,有時到凌晨一兩點才回家。“忙的時候,經常顧不上休息,夜里只能睡兩三個小時,就又要起床生爐子了。”張文芹說。
筆者了解到,生活并非一直順風順水,在工作和生活走上軌道前,上天曾給張文芹安排了很多次磨難。2006年,她的父親被查出尿毒癥;2008年,母親得了心臟病和關節炎;2010年,與公公離婚后久無音訊的婆婆被查出胃癌,公公做過腎結石手術,身體一度不好……張文芹不辭勞苦地照顧老人們,并把患病的婆婆接回了家。
由于要照顧老人不能外出打工,張文芹一家的生活一度陷入窘境。拒絕所有資助,張文芹決定和丈夫辦作坊創業。他們在自家宅基地上蓋起兩間屋子,2012年辦起了網籠廠,2014年又從山東引進一臺煎餅機,開起煎餅作坊。沒有被生活的苦難擊倒,堅強地扛起生活的擔子,和丈夫在齊心協力照顧老人、創辦作坊脫貧致富的同時,還帶領村里人共同走向小康生活,一路走來,張文芹獲評“江蘇好人”、江蘇省“百佳孝星”等榮譽,她的家庭也被表彰為“江蘇最美家庭”。
“煎餅作坊的機器每天要運轉十幾個小時,雖然可以自動烙餅,但需要人看守。”丈夫竇欽松告訴筆者,這些原本都是他操持,可在作坊運轉不久,他不慎從高空墜落,腳后跟粉碎性骨折。家里的重擔便都落到了妻子身上。
丈夫受傷臥床期間,是張文芹最困難的時候。“我既要照顧他又要兼顧照看作坊,想過關掉作坊,卻也不想輕易放棄。”張文芹說。
作坊里的女工從四五十歲到七八十歲不等,平時就是打理莊稼、操持家務。“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就是年老體弱,她們沒法外出務工,在家門口打工不僅每個月有收入貼補家用,還可以隨時照應家里。”張文芹告訴筆者,網籠廠一般有16位婦女同時勞作,另有十幾位村民領了材料回家加工,煎餅作坊一般有5個人,這些年算下來,兩間作坊先后為村里上百名留守婦女在家門口提供了工作崗位。
“作坊離家近,掙的錢也不比外面少。”49歲的周鳳芹在煎餅作坊打工快一年了,她疊煎餅的動作十分嫻熟。說起張文芹,周鳳芹這樣形容,“她是個女強人,經常看到她晚上熬夜加班,就是為了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我們都很佩服她!”
作為群眾的貼心人,張文芹無時無刻不在為群眾著想。得知村里有戶人家一直想買一臺鏟車,張文芹便積極幫助聯系銀行貸款,并作擔保人,使這戶人家順利辦理貸款購買了鏟車,脫貧致富走上小康之路。由于楊洼村距鎮駐地20多里,很多老人都托張文芹去鎮里銀行領取養老金。得知69歲的曹大媽不慎將養老金的存折丟了,張文芹帶著她三次去銀行補辦,在拿到新補辦的存折后,曹大媽萬分感動,拄著拐杖、拎著四個自家院里摘的大石榴,非讓張文芹收下。而為更好地為村民服務,張文芹向銀行申請在自家設立了社保點,免費為村里的老人提供刷卡服務。村民都說:“這可太方便了,文芹真是咱們的貼心人。”
“帶領村民過上小康生活,是我最大的心愿。”張文芹說,對于這樣的未來,她滿懷信心與期待。為了讓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接下來,她計劃在村閑置土地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獲得更多的紅利,家家都過上小康生活。(□ 伏廣進 華文倩 王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