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在海州區新東街道巨龍社區有這樣一位居民,她自身身患殘疾,卻一直在盡自己所能幫助鄰里,堅持義務做好事,不圖名不圖利,努力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友善”,她就是被人們稱為社區“王主任”的王翠華。
“姐,我的包裹到了,能幫我收一下嗎?”“好的,我在家,送過來吧。”昨天上午,王翠華接到了鄰居武心梅的電話,本來要出去買菜的她放下手袋,坐在家中等待快遞送貨。這已不是王翠華第一次幫鄰居收包裹。多年來,只要附近誰有包裹,白天不在家,王翠華都幫助他們接收,等他們晚上下班再到她家取走。
今年60歲的王翠華,1992年因故致殘,臥床休養了一個月后,盡管可以下床走一段路,但腿腳仍舊不利索。那時的她就對自己說:“我要盡所能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多做好事。”有了這一想法,她更加有動力,每天奔波在做好事的路上。
“小華,今天又要麻煩坐你的車回家了。”每天上午,王翠華都會去附近菜場買菜,有時候看見鄰居張克花總會好心地接她一起回家。張克花今年80多歲,經常會到菜場買菜多了難免拎回家困難,這時王翠華總是熱心地招呼她上車,幫她送回家,還將菜給她拎上門。十多年來,她一直堅持做這件事。張克花的兒子得知后,要給王翠華送錢表示感謝,可是王翠華謝絕了。她說:“我雖然收入不多,但做人不能把錢看得太重。多年老鄰居了,別人有困難,我盡自己力量去幫一下,哪能拿人錢呀。”
今年年初,由于疫情需要,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們奔波在一線,經常加班到深夜,王翠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為了讓大家吃上一口熱飯,她每天都會給社區工作人員送去熱乎乎的包子。有時候為了改善伙食,她還會做紅燒肉給他們送去。每天吃著王翠華的熱包子,社區工作人員的心里暖洋洋的。
糾紛調解、打掃衛生、幫鄰居看房子……這些正能量滿滿的事統統都有她的身影,只要社區有需要,電話一叫她總是第一時間趕到。而且她還把新近掌握了解的一些民情民意,向社區反映。因為有這樣一位老大姐,社區工作開展得更為便捷。社區居民看她特別熱心,都稱呼她為“王主任”,每次聽到這個稱呼,她總是笑著說:“我可不是什么主任,我就是一個平凡的居民。”
20多年來,王翠華一直堅持以自己的行為傳播著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如今,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到助人為樂的隊伍中來。“多做好事是我做人的本分,能為大家服務我感到非常快樂。”采訪中,王翠華笑著說。(武娜 周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