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李耀華 孫蓀 朱影雁)“干這個活兒能賺錢,還能讓咱村越變越美,這可真是一舉兩得。” 68歲的孟凡高一邊給苗木澆水,一邊和工友聊天,“想想新民村過去那個窮樣子,做夢也沒想到村子能變得這么漂亮。”初夏時節,在全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灌南縣李集鎮新民村“稻、漁、果”復合種養基地,寬闊的柏油馬路兩側,整齊的綠化行道樹郁郁蔥蔥,一叢叢白色和黃色的小雛菊連成了片,儼然是一幅世外桃源的畫卷。
做好生態富民文章
“現在一畝地的產值比過去翻了兩三番,村民收入整體提高了,村集體也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村黨支部書記孟德名指著成片的稻漁種植基地開心地介紹:“規模土地流轉提升了土地產出,也解放了勞動力,更多的人還可以通過務工或創業來增加家庭收入。”
結合土地流轉,返鄉創業的村民封士洲牽頭創辦了明洲農場,7000畝土地實施“稻漁果”混合種養,發展有機稻米、蝦蟹、優質水果等特色農業。2018年,新民村獲評首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
“通過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村里基礎設施好了,環境美了,產業也發展起來,村民可以在家門口打工,增加收入,家家戶戶的生活都有明顯改善。”新民村村委會副主任侯林學說。
圍繞“縈水繞田、稻漁人家”主題,新民村規劃了“稻、漁、果”復合種養基地,開發果品采摘、民俗體驗等項目,建成了觀光平臺、稻田垂釣、停車場等文旅設施,初步形成了三產融合的發展局面,一幅生態富民的美麗畫卷如期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村居環境煥然一新
“農村集中居住政策好啊,以后搬進新房子,又寬敞又漂亮,想想就開心啊。”今年53歲的村民苗玉強是一位殘疾人,妻子腦溢血,癱瘓在床。對于拆遷住新房,苗玉強一家都很支持,帶頭簽約同意拆遷。
在新民村,像苗玉強這樣即將遷入小區的村民很多,告別低矮的磚瓦房,遷入像城里一樣的樓房,大家無不充滿期待。
新民村以建設特色田園鄉村為契機,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新建新民千戶集中居住項目,項目總投資2.1億元,占地233畝,新建500戶,建筑面積達8萬平方米。一期投資7350萬,新建215戶,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用于改善新民、小垛等4個村農民群眾住房條件,目前,這個民生項目已經接近尾聲,隨著內外墻裝修的竣工,不久將正式進入交房階段。
新民村注重生態惠民,著力塑造田園牧歌式的人居環境。全村先后完成3920平方米的危舊房屋和豬圈的拆除,350戶廁所改造,建成一體化小型生活污水處理站、鋪設污水管網4.6公里等,村莊內外環境正變得越來越清爽。
蘇北小村留住了鄉愁
仿古風格的村史館、設備齊全的幼兒園、暢通無阻的村內道路。從一個省級經濟薄弱村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樣板村,新民村在短短的時間內脫胎換骨。
新民村有香糯可口的有機大米、肥美的螃蟹和魚蝦,還有無花果的香甜、桃子的清脆,果香讓人流連忘返。此外還有山楂、梨、棗樹、柿子樹、櫻桃樹等等,一年四季瓜果飄香,整個村子就是一個百果園。
“咱們的水果憑借天然有機暢銷,但以前外地游客想再買卻有些困難。鎮政府派了專業的工作人員負責教會我們線上銷售,通過微信以及其他平臺售賣,并由專業的冷鏈物流發出去,保證全國網友都能吃到新民村的水果。”負責農村淘寶的孟麗每天忙得不可開交。
弘揚文化聚民,重視最本土的文化挖掘和傳承,凝聚民心。新民村境原為碩項湖區,清代康熙年間,村所在地由湖漸變為陸地,始有村落,因位于淮安府安東縣和海州交界處,形成了兼具海陸、融合南北的獨具特色的“安海文化”。該村目前還通過建成六曲橋、御水廊亭、漁趣平臺等水文化景觀和鄉村記憶廣場、記憶景墻、童趣雕塑等人文景觀,豐富了文化內涵,弘揚了“安海文化”,也留住了“鄉愁”。隨著村風的顯著變化,村民的精氣神更足,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變得更加和諧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