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朱一清 通訊員 夏興儉)進入七月,連云港閑田農業科技常年技術顧問、江蘇海洋大學教師夏振強踏上了市場調研之旅,在先后考察了周口市玉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昌市秋實農業合作社等四家公司后,他對四地豆丹養殖的優缺點作了詳盡的分析,并對公司今后服務方向及注意事項留下了書面報告。
“河南市場是灌云豆丹跨出縣境的最大的市場,今年我們出售的豆丹仔保守計就達1億粒,創收超過2000萬元。以畝均1萬粒計,河南的灌云豆丹養殖面積突破1萬畝,技術顧問、成蟲采收、食材加工等大多聘請的是灌云技工,這一個省的市場給灌云種植養殖戶、經紀人、加工戶帶來的增收將不少于600萬元。”
與往年相比,灌云豆丹養殖為何能快步走出縣境?“有利可圖是主要原因。”夏振強說,獲得中國地理標識產品、養殖技術有了“灌云標準”使得豆丹養殖有了信譽、技術保障,而灌云市場產品容量的欠飽和更深深吸引了縣內外的養殖戶。去年,楊集鎮某養殖戶養殖面積僅10余畝,畝均產竟達220斤,以時均價60元/斤算,畝均創收超萬元,這樣的收益遠遠超過糧經作物種植的效益。焦學來原本是灌云一名豆丹經紀人,在多年的產品販運中,他逐漸掌握了豆丹養殖、采收、市場、加工等技術,2017年果斷帶著資金遠赴海南養殖豆丹,相比灌云,海南的高溫為首茬豆丹空運灌云市場并獲得高利潤提供了可能。
除了有利可圖,外地人瞅準灌云豆丹市場與媒體的聚焦宣傳不無關系。自2011年第一屆豆丹美食文化節舉辦以來,每年節慶期間,各級各類媒體匯聚灌云集中推介豆丹美食。在第七屆豆丹美食文化節舉辦期間,某官方微博發布的“說說你第一次吃豆丹的感覺”話題,短短兩天時間,話題閱讀量超過千萬,留言數達到17000多條,轉載量近萬。
在灌云當地,養殖戶也表達了相同的利益趨向。由縣農業部門提供的一份數據表明,近年來,灌云規模以上養殖戶超過300戶。今年全縣養殖面積約20000畝,其中,大小弓棚、日光溫室等設施養殖面積、露天養殖各7000畝,縣境外養殖面積6000畝,總面積比往年擴大30%左右。按人工養殖畝產150斤、自然養殖畝產120斤,市場均價50至80元計,畝均效益萬元左右,這樣的收益比傳統的糧經作物都要可觀的多。
當地有一位餐飲業老板見證了灌云豆丹產業的壯大,他叫陳光山。經營著一家名叫“三星大酒店”餐館的他是這家餐館的總經理兼總廚師長、“灌云豆丹”美食做法的市級非遺傳承人,曾先后五上央視。現年63歲的陳光山是近半個世紀“豆丹美食”的見證人,每年慕名到他店里品菜的人北到北京,南到上海。“以餐飲帶動,灌云豆丹已經形成了養殖、銷售、加工一體的產業鏈,帶動了數萬人就業,小豆丹成了富民大產業。”陳光山說。
7月20日,灌云縣將舉辦第九屆豆丹美食文化節,節慶活動包括開閉幕式、“中華廚祖———伊尹”祭拜活動、“一帶一路”名廚精英大賽暨美食展示、千人品美食等10個主體活動和“豆丹仙子”尋寶、媒體聚焦豆丹美食文化節等16個輔助活動,當地將通過以豆丹為特色、美食為主體、文化為內涵、節慶為載體,進一步弘揚灌云的旅游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