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煒)采粽葉、包粽子、煮雞蛋、吃粽子、劃龍舟、掛菖蒲……伴隨著這些熟知的習俗,端午節已在海州地區流傳了幾千年。17日、18日,記者探訪端午節市場時發現,隨著人們現代生活意識的轉變及端午元素的缺失,致使流傳了數千年的古代生活習俗正在淡出人們的生活。
對于海州地區的人們來說,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采粽葉、包粽子、煮雞蛋、吃粽子、劃龍舟、掛菖蒲……這些都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習俗元素。17日18日兩天,記者探訪端午節市場時發現,隨著一些端午節元素的逐漸消失,部分古代習俗也逐漸遠離生活。記者先后探訪了市振興農副產品市場、蒼梧生活廣場、直銷市場等大型市場發現,目前市場上保留的端午元素越來越少,致使部分市民想重溫傳統習俗變得愈加困難。
記者先后走訪了七八家大型蔬菜市場及超市發現,在大型市場的蔬菜攤位上已很難采購到粽葉、糯米、香包等與端午節相關的消費元素,蒼梧生活廣場只有最東邊一個蔬菜攤位在出售粽葉、艾草、雞蛋。其他攤位全是蔬菜唱主角。
記者注意到,只有很少市區周邊的居民還在保留著傳統習俗。海昌路直銷市場等生活市場,尚能看到三三兩兩出售艾草及粽葉的攤販。由于,城管部門管理嚴格,嚴禁路邊擺攤設點,街頭路邊很難見到零售荷包、絨繩的流動攤點。每年在福康路頭出售艾草菖蒲的板浦人李錦秀告訴記者,每年初一至初五她都會采摘艾草菖蒲等來銷售,往年每天能夠銷售200把左右的艾草,而今年城管不讓擺攤,她只好借助附近門面店搭售艾草等,今年的銷量少了很多,每天只能銷售20多把艾草。記者騎車查看了四五條道路后發現,如今路邊很難找到銷售艾草的零售攤販,即使有幾個攤販在路邊銷售艾草,還不時被城管部門人員驅趕。由于,禁止路邊流動攤販擺攤設點,加上端午市場的荷包等民俗產品利潤微薄,只有少數的飾品店順捎賣點荷包等民俗物品。民主路一家飾品老板告訴記者,今年在店內經營荷包等物件,銷量驟減,好多人在路邊看不到攤點,也就沒有了購買的想法。記者耗時一個多小時尋遍整個市區的菜市場及日雜商店,也沒有找到有銷售雄黃酒、鐘馗畫像等與端午節相關的習俗物品。
在海昌路直銷市場,記者隨機詢問了數位中年婦女,端午節是否還在傳承采集百草露洗眼的習俗時,多數人回答說早就沒有這項習俗了。一位張姓阿姨說,她小的時候,每逢端午節,父母都會自己采集百草露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就無人保留這項習俗了。
住在海州區海寧小區的張先生說,他記得小時候,端午節天一亮,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要插兩棵艾草和兩棵菖蒲。傳說艾草能辟各種邪氣,菖蒲是"斬妖劍",傳說唐代的魏征夢中斬蛟龍,用的就是菖蒲劍;從此以后,各種瘟神惡鬼妖魔邪怪,見了菖蒲就害怕。最近這些年,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轉變,只有部分老年人還保留著端午插艾草、掛菖蒲的習俗,80后、90后已很少有人關注這一習俗了。如果不是郊區的村民在端午節前后來銷售艾草等,市區已很難見到艾草與菖蒲了。
給嬰兒穿老虎兜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端午節上午一定要給嬰兒戴上"老虎肚兜",即以一塊可以遮住肚皮的紅布或黃布,中間彩印一個老虎,虎足下印有各種顏色的五毒:蛇、蝎子、蜈蚣、蛤蟆、壁虎(俗叫蝎虎)。傳說真的五毒,見了彩印的花老虎腳下踩著五毒,就會嚇跑了,故孩子戴上老虎花肚兜,夏天可不受各種禽獸和毒蟲的傷害。如今隨著制作老虎兜的商販越來越少,市場已經難覓手工縫制的老虎兜了。以各種彩色布做成大椒、茄子、葫蘆、菱角、柿子及小逗娘(小布人)等各種造型,內裝香草,用彩色線穿成串系在荷包下,統稱"香荷包"。端午節把香荷包掛在孩子胸前,能辟邪驅瘴氣。昨日, 記者探訪端午市場時發現,目前市場上雖然能夠買到的香包、絨線等傳統手工物件,但多是成批縫紉制作,且大部分不是手工做成的。
而在多個市場出售香包等物件的攤子上,很難買到一件久違了老虎兜。香包造型多是十二生肖雞福字等造型,卻見不到大椒、茄子等其他造型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