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4臺拖拉機、1臺落谷機、5臺插秧機能帶來什么?對于地處黃橋老區的泰興市張橋鎮薛莊村村民來說,這意味著年可節省農耕支出近16萬元;對于村里來說,年集體經濟可創收30余萬元,同時,帶動了農機服務產業發展,讓經濟薄弱村煥發出勃勃生機。
過去,薛莊村的窮在整個黃橋老區都是出了名的,村里沒有一家企業,沒有一處閑置資產和房產,是集體收入為零的“空殼村”。“這些年,多虧了群眾工作隊和市國土局、工商聯等部門的精準扶貧,才使我村甩掉了貧窮的帽子。”村黨總支書記印建忠坦言。
17日是“國際消貧日”,也是我國第四個“國家扶貧日”。“精準扶貧”的話題,引發多位奔忙在扶貧一線的江蘇黨代表的深切共鳴。
地方主官:輸血+造血,推動“老區”變“新區”
十九大代表、泰興市委書記張育林曾在黃橋鎮蹲點開展扶貧工作,他深深感到,扶貧也存在“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即經過前幾輪幫扶,稍有條件的村集體和個人都陸續脫貧解困,而越到后來剩下的“骨頭”越難“啃”。
張育林說,打贏脫貧攻堅戰,要精準發力、持續用力、群策群力,打好“組合拳”。“泰興的選擇是完善機制,針對不同致貧原因分類施策。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把加快黃橋老區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實施‘一鎮一策’、‘一村一策’、‘一戶一策’,推動‘老區’變‘新區’。”
精準扶貧,首先需要“輸血”。泰興以“市領導掛薄弱鄉鎮,機關部門(單位)、企業和鄉鎮幫薄弱村,黨員干部扶低收入農戶”的形式,開展新一輪掛鉤幫扶。具體幫扶中,各幫扶單位定對象、定項目、定責任人,一戶一戶地幫,一村一村地扶,充分發揮其在精準扶貧中的職能作用。據統計,2016年以來,96個掛扶部門投入幫扶資金1164.47萬元,為經濟薄弱村實施增收項目76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8個;幫扶企業投入資金746萬元。
組建招商小組,籌劃建設標準廠房,啟動電子商務、物流、設施大棚、畜禽養殖等項目……今年,泰興市新街鎮野肖村動作頻頻。過去該村因為交通閉塞,長期陷入發展困局。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前,野肖村集體收入還不足2萬元。如今,出入野肖村的道路越來越好,市供銷社等相關部門幫扶力度也更大了。“脫貧不能‘等、靠、要’,關鍵還得靠自己。”野肖村黨總支書記肖建林說,該村將借勢搶抓項目建設,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力爭早日脫貧奔小康。
扶貧攻堅政策猶如春風,喚醒了貧困群眾心底的希望,也激起了他們脫貧致富的激情。泰興姚王鎮以遠大家俬為龍頭,在18個村(居)設立創業富民基地,吸納190個低收入農戶開展戶外家俬編藤加工,人均年收入1萬元左右。其“整鎮推進促增收強村富民奔小康”的經驗,作為全省基層富民工作典型案例在江蘇省委全會上推介。
鄉村郵遞員:創新思路,郵路變身“富民路”
“每到8、9月份,只要一看到包裹上有類似‘定點協助’的字樣,我們就知道這準是陜西寄來的紅富士啦!”十九大代表、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揚州市分公司杭集支局投遞員顧松學,是一位32年如一日“在路上”的鄉郵員,而近些年,郵路拓展為“扶貧路”的變化,讓他感觸頗深。
他說,近幾年他們郵政公司陸續與陜西、湖北等地的農村 “幫扶結對”,將當地滯銷的蘋果、橙子、獼猴桃源源不斷地運往揚州,不僅為陜西、湖北等地的貧困果農帶來增收,也為揚州市場貢獻了更便宜、更新鮮的水果,“我們會為這些‘扶貧水果’開辟綠色通道,一般4天到的,3天就送達,運費也給予減免或優惠。”平均每年,從陜西、湖北等地運往揚州的“扶貧水果”不下4000箱。
顧松學和同事們還經常在走街串巷運輸包裹的過程中,及時尋找需要幫助的“扶貧對象”,“杭集鎮新聯村有一戶貧困菜農,每到夏天,八九畝的韭菜收割下來,無處銷售,只能眼睜睜看著放壞掉”。今年夏天,顧松學為這戶菜農“牽線搭橋”找到了買家——杭集小學,一把把帶著露珠的新鮮蔬菜,通過顧松學的電動三輪車,一趟趟運進杭集小學食堂,“蔬菜賣給學校的價格比市場上低一些,也幫助菜農解決了燃眉之急,也是種雙贏”。
鄉村引路人:“真脫貧”,才不會讓貧困扎根
十九大代表、連云港市贛榆區西棘蕩村黨委書記鐘佰均扎根鄉間近20年,讓曾經的窮村蛻變為如今富裕和諧的經濟強村和省級文明村。
鐘佰均說,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精準扶貧”時,強調要“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他認為,“真脫貧”這三個字至關重要,“脫貧之后不能返貧,不能光靠政策脫貧,要真正脫貧,長期脫貧,必須要有一整套長效的幫扶機制和措施。”
鐘佰均介紹了自己村的一些探索,針對貧困戶分門別類進行針對性幫扶,提供就業崗位、創業機會。“有創業能力的,我們給予資金上的擔保和幫扶,鼓勵他們搞養殖、開店;缺乏勞動技能的,提供公益性崗位。針對最為困難的群體,則發動村里的大戶一對一幫扶。”鐘佰均自己就結對幫扶了三個貧困戶,其中有兩個是孤兒,鐘佰均將承擔他們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的學費。
“要解決村里的貧困戶,村集體經濟必須做大”,鐘佰均介紹,村里一位陳姓村民因肝癌去世后,家庭一貧如洗,妻子帶著兩個孩子艱難度日,房屋破舊不堪,村集體掏錢為他們蓋起了房子。“讓最困難的群眾都能住上樓房,這是我最大的心愿和夢想。村集體來建,貧困家庭脫貧以后,有能力了可以分期分批償還建房款。貧困不會扎根,也不會代代相傳……”
“農村的精準扶貧下一步怎么推進,全面小康路上一戶不能掉隊、一個人不能掉隊,農村低收入群體如何保障……怎么縮小城鄉差距的問題,這些都是我最關心的。”鐘佰均說,希望十九大帶來更多好政策,希望未來五年,農民的收入能夠進一步增加;農民大病醫保報銷比例能進一步提高,讓農民看病花更少的錢,解決因病致貧的問題;希望政府能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農民養老金,實現老有所養;還希望能夠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讓農村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讀到好學校。只要解決好醫療、養老和教育這三大方面問題,就可以在農村斬斷窮根,在扶貧的路上,不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企業家:題眼在“精準”,實業扶貧撬動發展活力
一周前,紅豆集團榮獲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榮譽。對獲得這一榮譽,黨的十九大代表,紅豆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表示,集團作為扶貧攻堅重要實踐者和引領者,始終走在扶貧攻堅的第一線。“在企業健康發展的同時,也要勇擔社會責任,發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優良傳統,激勵和帶動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到精準扶貧行動中來。”
這次頒發的獎項,題眼在“精準”。周海江介紹,集團在長期扶危濟困中一直力求精準。2014年啟動的公益項目——全國紅豆村統籌共建,著重提升這些地處西部山區、經濟落后村莊的造血能力。“我們通過村企黨建共建,以文化創意、文化共建支持紅豆村發展,不僅撬動了紅豆村生態旅游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而且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使村企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企業扶貧,實業是抓手。江蘇省重點援疆項目、新疆紅豆服裝有限公司2015年在霍爾果斯落戶,周海江告訴記者,這是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產業援疆”要求的重要舉措,為當地提供至少500個就業崗位。“實業扶貧有利于充分吸納當地勞動力,通過產業轉移帶動更多社會就業,以精準舉措實現企業和社會共同發展。”
“在黨的十九大即將勝利召開之際,紅豆集團扶貧工作也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將繼續用心用情用力,發展好企業、服務好社會,為打贏扶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新的更大力量。”周海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