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記 者 趙芳 通訊員 瞿霞)走失9年,山東老人王培蘭去年7月15日在市救助站的幫助下,與親人相聚回到了家。歸家半年多,今年和兒女們過了回家后第一個春節,更加想念連云港這個第二故鄉。2月6日中午,經過三個小時的車程,王培蘭在女兒的陪同下回到市救助站,看望這里的工作人員和曾經的舍友。
“頭發剪短了,人也胖了。”2月6日中午12時20分,車子一停進市救助站院內,坐在副駕駛座上的王培蘭老人就迫不及待地推開車門,市救助站站長徐進趕緊上前握住老人的手,打量片刻后笑著說。
對于王培蘭老人及其家人的這次回訪,徐進和站里的工作人員很是感動。“我們每年往返各地送回家的流浪走失人員很多,收到過他們本人或家人送來的錦旗,但是像老人家這么大年紀又是外省的,還趕過來看我們,心里真的是很感動。”徐進說。
家在山東棗莊的王培蘭老人今年71歲了,天生聾啞,且不識字,丈夫早早離世,她獨自一人撫養四個兒女。2007年6月4日,王培蘭坐公交車去大女兒家,沒想到因為坐錯車,一路到了臨沂,后來流浪到我市被市110指揮中心送到市救助站,在救助站一住就是8年。
起先,救助人員也通過報紙和網絡發送老人的相關信息,并且開車帶老人去周邊城市尋找,希望能得到有用的信息,無奈老人不能說話,有效信息不多。
去年7月15日,王培蘭的小女兒趙鑫通過全國尋親網的幫助,與母親相認,并跟哥哥姐姐一起,驅車趕到市救助站,接母親回家。離別9年,再次重逢,一家人抱頭痛哭的場景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忍不住抹起了眼淚。
“什么辦法都試過了,就是沒有找到,3000多個日日夜夜過去,我們又有了媽媽,這簡直就是奇跡。”在市救助站會議室里,趙鑫含著熱淚向救助人員道謝,感激這里給予了母親第二次生命,“連云港是給予我媽媽第二次生命的地方,是這里讓我們重新有了媽媽,我們必須回來看看。”
9年朝夕相處,王培蘭老人與工作人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王培蘭雖無法用語言表達,卻用燦爛的笑容和不斷比劃的手勢,表達了重回救助站的開心與激動。
她走進自己曾經住過的宿舍,見到了一起住過5年的舍友,對方一見到王培蘭就流下了眼淚,開心地摸了摸她剪短的頭發,比劃著手勢告訴大家她很羨慕王培蘭的新棉襖。
這位65歲的老太太與王培蘭老人的情況差不多,在救助站住了6年了,卻沒有王培蘭這么幸運,至今還沒有找到家人。“她是既開心看到往日的舍友,又傷心自己找不到家人,所以流眼淚。”一旁負責照料的工作人員介紹。
看到跟母親差不了幾歲的老太太流眼淚,趙鑫和姐姐趙秀榮心里都不好受。“母親回去后,經常跟我們用手語比劃她以前的生活,最常表達的就是這里還有好多人沒有走,沒有家。希望有殘疾老人的家庭,能夠更加關心老人,給老人制作有身份信息的牌子。”趙秀榮說。
在接回母親后,除了大擺宴席請親友一同慶祝,趙鑫兄妹四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母親戴上了一塊標有姓名、家庭住址和聯系方式的信息牌。
下午1時許,在救助站待了40多分鐘后,王培蘭老人依依不舍地和救助站工作人員拉了拉手,跟隨女兒們坐上回家的車。
據了解,截至目前,全市200多位受助人員的信息已經上傳至全國救助尋親網,包括他們的照片、姓名、性別、年齡、身高、特征、發現時衣著、是否采集DNA、發現日期、發現地點以及所在救助管理機構的聯系方式等。需進提醒,如果有走失人口的家庭,要及時到公安部門報警,最好能把自己的DNA數據留一下,通過DNA進行走失人口比對的話,很有可能找到家人,另外,還應該經常瀏覽救助尋親網,尋找家人信息,增加成功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