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見習記者 張晶晶)近年來,西方傳統節日萬圣節逐漸被不少市民所熟悉和接受,并受到年輕人的追捧。昨日,記者走訪本市超市、批發市場看到,面具、南瓜燈、服裝等節日用品熱銷,不少幼兒園家長帶著孩子來買萬圣節道具,都說是幼兒園要組織游園會,部分家長卻為學齡前孩子是否過“洋節”而糾結。
商家樂呵 萬圣節道具銷售火爆
“老板,這個南瓜燈多少錢?”“老板給我拿一個面具。”昨日中午,商品批發市場里的一個攤位前琳瑯滿目,擠滿了顧客,與其他小商品攤位相比,這家生意格外好。據店主劉先生介紹,“今年才開始賣萬圣節用品,沒想到那么受歡迎。賣得最好的就屬南瓜頭飾和南瓜燈卡片掛件。”另外,酒吧、飯店等營業場所對萬圣節道具需求量較大,一些女巫裝銷量也不錯。
記者看見一個年輕人買了10多個面具,對方稱,他們單位要在萬圣節當天舉辦Party,買面具是想烘托節日的氛圍。此外,在購物網站上化裝舞會面具及親子服裝銷量走高,一家店鋪一個月成交量近1.2萬筆,還有一些萬圣節衍生品,有骷髏、蜘蛛等帶音效的裝飾道具。
家長糾結 萬圣節是否應該過
記者了解到,酒吧、餐飲店、幼兒園、英語培訓機構等會舉辦節日活動,除了國家法定假日外,中國傳統的端午、中秋,外國的圣誕節、萬圣節一個不落。針對洋節日的興起,兩位家長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家長周女士并不希望女兒參加培訓班的派對。“這兩天培訓班開始購置道具了,但孩子小不懂什么是萬圣節,其實就是外國的‘鬼節’。孩子單純覺得戴面具變裝很新奇,但我覺得不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總過‘洋節’而淡化我國的傳統節日。”
一位外企家長蘇先生則認為,現在一些國際幼兒園都有外教,會涉及一些中西方融合文化教育。“說實話,我曾經參加過一次朋友家的萬圣節聚會,當時的氣氛就很融洽,為了迎合節日搞的萬圣節活動,其實也是為了逗小孩玩,我倒覺得順應潮流無可厚非。”
幼兒園回應 主題體驗可拓寬視野
昨天,記者走訪了市區一家幼兒園了解萬圣節“游園會”活動細則時,這家幼兒園一位陳姓老師解釋說,幼兒園搞不同主題的活動,為的是讓孩子開闊眼界,感受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比如中秋節做月餅,圣誕節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參與表演舞臺劇,就是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體驗,增進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互動。
“幼兒園的教育,注重的是孩子的認知和體驗,通過模仿,讓孩子了解不同地域的民俗習慣,有助于孩子的認知和理解,張揚孩子的天性,達到快樂教學的目的,家長沒必要‘大驚小怪’。”陳老師說。
相關部門 過洋節需傳遞正能量
針對幼教機構過“萬圣節”的話題,記者走訪了相關部門。市教育局基教處有關負責人認為,社會教育機構組織的每一次活動,對孩子的認知都是一種啟蒙引導,應合理地吸收精化,考慮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需要,最好能傳遞正能量。
“帶孩子搞活動,類似感恩節這樣的外來節日,讓孩子們懂得感謝老師、感謝父母,這種節日也更有意義,家長也不會反感。”如果一定要過萬圣節的話,這位負責人建議,挖掘萬圣節中激發孩子興趣的節日元素,比如讓孩子在家長指導下,親自動手制作南瓜燈,當然也可以玩角色扮演的游戲,釋放孩子天性,而不是放大萬圣節中的恐怖元素,讓孩子增加恐懼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