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無論心里有多么不情愿,到昨天,今年的最后一個長假已經全部結束了。平日里,生活中的壓力總是無形之中侵襲著每一位市民,不少人因此而少了很多和親人相伴的美好時光。因而,國慶七天長假成了大家放松壓力、家庭聚會的絕佳機會。
那么,港城市民們對于這個難得的假期到底怎么過呢?在這里,我們記錄下幾位市民的度假方式,也記錄下國慶一個別具特色的側面,以此甜蜜回憶,作為大家調整身心狀態、重回工作崗位的助力之一。
新人攜手喜迎新生活
(李菲)國慶節,不僅是外出旅游訪友的旺季,也因為其假期長、意頭好而受到新人青睞,成為結婚的旺季。記者走訪發現,“十一”期間,參加婚禮已經成為許多市民的日常活動,新人們紛紛扎堆結婚也攪熱了國慶黃金周,催熱“婚慶經濟”。
“我參加了5場婚禮,整個國慶假期不是在婚禮上,就是在去參加婚禮的路上。”家住贛榆區的陳先生無奈表示,剛工作兩年的他,正好趕上了同學朋友的“結婚潮”,本來假期計劃是外出游玩,沒想到接連收到很多結婚請帖,有的甚至是一天兩場。“有時是去南京、上海參加大學同學的婚禮,有時回贛榆參加初中、高中同學的婚禮,雖然一路奔波很勞累,但是看到大家都有了幸福的生活,我很開心,也希望自己的人生大事盡快提上日程。”陳先生笑著說。
相比陳先生連續參加多場婚禮的奔波辛苦,新人們更是疲憊又幸福。“我們從2010年認識,到現在已經6年了,期間經歷了很多波折,分分合合還是認定彼此,今天終于走進婚姻殿堂。”10月1日上午,新娘周女士在娘家設了酒宴招待親朋好友,雖然有父母和哥嫂的幫襯,但是許多事情還是需要她和丈夫親力親為,安排接送、輪番敬酒、笑語寒暄……大事小事讓很早就起床的周女士面露疲態,然而談到與丈夫的相識相知以及未來的生活規劃,周女士的臉上總是不自覺溢出笑容。而第二天一早,周女士又跟丈夫匆匆趕回南京,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結婚儀式。“有種塵埃落定的感覺,很安心。”
新人扎堆結婚也催熱了“婚慶經濟”。“這個國慶假期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尤其是10月2日那天,我們接了7單花車生意,早上不到5點鐘就起床了,一直忙到晚上12點。”在市區巨龍路經營花店的唐女士告訴記者,國慶期間各家花店都在忙著制作新娘捧花、婚禮現場鮮花擺設以及裝飾迎親車輛等,生意非常紅火,很多花店的鮮花供不應求,甚至需要提前預訂。
忙得腳不沾地的還有婚慶從業者。“從9月就開始忙了,大家都盯著國慶黃金周,預計這股結婚熱潮會持續到10月底。”據市區一家婚慶策劃公司負責人介紹,為了籌備這些婚禮,婚慶團隊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還需要臨時請人幫忙。“相應地,酒店里大一些的廳基本都被訂滿,都是用于婚慶。”
回家與父母樂享天倫
(武娜 仲蒲青)國慶前夕,在泰州一所高校上班的陳寬靜準備國慶節和丈夫一起回港城老家看看父母。她早早就開始上街買好了送給父母的禮物。
10月2日,陳寬靜夫婦一早已經睡不著了,5點鐘她起床收拾好禮物,6點半準時出發了。由于國慶節高速車流量較大,原本只需3個半小時的路程,他們開了5個半小時才到達連云港。
“爸媽,我們回來啦。”還沒進家門,陳寬靜就高興地喊起來。陳寬靜的父母聽見聲音,連忙從屋里出來,看見兒子、兒媳婦平安到家,他們咧開嘴笑出了聲。中午飯是母親親自下廚的,小夫妻倆特別愛吃的煎藕餅、大白菜燒牛肉、豆角燒肉、魚等七八道家常菜。一家人邊吃邊聊,許久不沾酒的父親,竟然端起了酒杯,喝了幾杯。陳寬靜邊吃菜邊感慨,“這么多年在外面,感覺還是家里的菜最好吃。”
2013年,陳寬靜隨丈夫去泰州打拼,雖然距離連云港不遠,但能回來的時間特別少,有時候一年才能回家一次,“不得不說,還是很想家。看著父母年齡越來越大,身體也沒有以前健朗,這次回家看到后心里很酸楚。”陳寬靜的丈夫楊凱對筆者說。
小夫妻倆吃完飯后,下午便回自己家打掃了衛生,晚上,他們把父母接到自己的房子里一同住了幾天,陳寬靜還特地去菜場買了排骨,燉了一大鍋排骨湯給父母喝。閑下來時,小夫妻倆幫老人店里打掃打掃衛生,陪父母聊聊天。“這個國慶節,我們回來哪里也沒有去,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伴父母。”看著父母高興,陳寬靜也特別高興。
父母常年需要照看店面,沒時間出去旅游,原本陳寬靜準備帶著父母去上海玩兩天,結果父母舍不得離開店鋪,在父母的堅持下她不得已取消了行程,改為帶父母去海濱和花果山游玩。
就這樣,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度過了國慶6天假期。10月7日,又到了離別時刻,他們不得不踏上返程的路途,為了多陪父母一會,小夫婦倆決定吃完晚飯再回去。
外出旅行獨享親子時光
(袁春梅)國慶長假,市民陳浩奮帶著老婆孩子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因為工作,平時陳浩奮可以休息的時間并不多,而妻子王瑞在市區一單位上班,酷愛文字和聲音的她,還在做一個微信公眾號。兩人在工作和孩子間穿插,很少有閑暇時間。趁著國慶假期,一家人來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整個旅行多是圍繞孩子的,長假第一天他們去了常州的嬉戲谷。那里都是孩子喜歡的各種娛樂設施,人不算太多,所以玩得非常盡興。
“當燈光漸次亮起,當夜空的黑幕越來越濃,一切變得不一樣了,真的仿佛置身在童話世界一般,那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王瑞說,為了孩子考慮,一家三口離開常州后便去了南京紅山動物園。整個動物園的綠植看起來還是很舒服的,在那里,陳浩奮買來胡蘿卜條和兒子一起喂野豬,一起看國寶大熊貓,即便是尋常的豬、羊、兔子和小馬之類的,都給孩子帶來許多的歡樂。
在南京的第二站,王瑞提議去了先鋒書店,這是她非常想去的一個地方,因為英國BBC曾經評選它為世界最美的十大書店。不過先鋒書店的美好,只能稍稍地領略,因為人真的太多了。稍稍停留,他們趕往下一站玄武湖。放眼望去,好多好多的小船。本以為在湖上一定人擠人,但真的坐上去,卻很舒服,夕陽斜斜地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周圍高大的建筑物,從清晰到漸漸的只是一抹黑影,美麗又迷人,全程都是兒子小宇在開船。
從玄武湖出來,他們意外地收獲了梵高的光影畫展。“真的是非常神奇的體驗,所有的畫作都在動,你能感受到一陣陣的震撼。那些畫給你的觸動,成千上萬倍地增加了。”10月3日,王瑞告訴我們,其中有一個非常棒的4D體驗區,戴上眼鏡和耳機,你就進到畫里。有人在彈鋼琴,有人在喝咖啡,梵高坐在椅子上抽著煙,你走到他身邊去,看他拿起煙斗,煙裊裊地上升,然后,他站起身,走到窗口向外望去。你會突然有一種感動,對創作出無數動人作品的人,單純的為這個人,感動起來。
旅行很短,只有3天時間,但是這3天時間,完全是屬于他們自己的,屬于他們3個人的親子時光。這樣的旅行很美,令人回味無窮。
姐妹喜相聚友情無價
龐華(左四)和她的姐妹團一起歡聚。 記者 胡笳 攝
(胡笳 史燕青)歲月如歌,友情無價。“十一”黃金周,對于在連云區工作的龐華來說,最開心的一件事莫過于“姐妹團”的聚會了。
10月2日中午,龐華急匆匆趕到聚會酒店,姐妹們已有不少等候在此。她們帶來了蛋糕和鮮花,準備為10月出生的“三姐”和“十妹”慶祝生日。這是他們定下來的“姐妹團”規矩,如果有姐妹在同一個月份過生日,就將生日合并,挑選一個合適的日子大家一起過。每年定期繳納一筆“團費”,不用再相互送禮物,用這筆錢購買鮮花、蛋糕和酒店,一起慶祝生日。
這樣的“規矩”,她們已經執行了3年。
“姐妹團”最早起源于龐華和她的兩位閨蜜,3個朋友自小一起長大,感情非常深厚。每次聚會時,三人就會把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介紹給對方,不久也相互引為知己,相處非常愉快。到了2013年,龐華的兒子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學,一直圍著孩子轉的她瞬間閑了下來,生活一下缺了一塊,讓她頗感有些不知所措。
“我們幾人一起聚會,發現大家都有類似的感受。孩子上大學不在身邊,自己一下就沒了生活的主心骨。我們于是決定建立一個‘姐妹團’,把姐妹們集結起來,在一起相互扶持重找人生的樂趣。”龐華說。她們組建了微信群名字就叫“花樣姐姐群”,寓意為“生活要像花兒一樣繽紛”,群中十姐妹按年齡排序,從1964年到1976年,年齡跨度達到8歲,甚至還設了3個“常委”,負責日常的聯絡組織、會計等各項工作,更是將12月28日定為了“建團日”。
“孩子在外地上大學,離開了家庭獨自學習搏擊生活的風浪。作為母親的我們也開始學著‘斷奶’,尋求生活的真諦,感受生活的意義。友情就是在婚姻、子女之外最大的慰藉。”龐華說。姐妹團是她人生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雖然不是親人,但是相互之間的感情勝過親人,也幫助她走過了人生中最為艱難的一段時間。
“這個‘十一’給我們姐妹團聚的好機會,真的很開心。”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