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記者 趙芳 通訊員 張培東 實習生 周高鑫)誰是好人?尋找好人的話題在港城街頭一直很熱。“港城葉欣仁”陳志蘭、張貫立、張杰、吳冬蓮、張貫年、金所培,“江蘇好人”羅仁娟,近年來,云山街道先后涌現出6位“港城葉欣仁”、1位“江蘇好人”,如此數量在全市鄉鎮(街道)層面比較罕見。日前,記者走進云山街道探尋此地“草根好人”。
給殘疾人自立帶去希望
“85后”羅仁娟是云山街道殘疾人專職委員,多年來,她始終堅持與殘疾人為伍,幫貧、濟困、助殘是她工作的三部曲。
通過深入每戶殘疾人家庭開展基礎信息摸底工作,建立完善的基礎數據庫,羅仁娟得知殘疾人吳蘇大腿截肢不敢穿假肢,她積極幫其申請免費假肢并根據自身經驗,手把手教會了她。
為了幫助吳蘇創業,羅仁娟建議她申請辦個“放心早餐點”,并多次到加盟總部,為吳蘇辦理手續,并積極申請相關優惠,甚至為爭取擺攤地點還差點被人打。功夫不負有心人,幾經周折,吳蘇的“放心早餐點”在鞭炮聲中開張營業了。
看到吳蘇滿臉的喜悅,羅仁娟覺得所受的苦和委屈都是值得的。云山街道有500多名殘疾人,有勞動能力的95%已實現就業。像吳蘇這樣在羅仁娟的幫助下自主創業、安排就業的事例數不勝數。
白發孝媳感染身邊人
云山街道白果樹村72歲的“白發孝媳”陳志蘭,從未上過一天學,但她就是一本教科書,用行動告訴人們什么是“真、善、美”;從未出過一天遠門,而孝道遠近聞名,她把世間的“情、愛、孝”傳承,在感動鄰里的同時也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
24歲的陳志蘭經人介紹與金建來結為夫妻。金家兄妹五人,家境貧寒,當時全家主要靠金建來微薄的收入勉強度日。金建來是長子,婚后陳志蘭承擔起了操持家務的重擔。
起初,婆婆嚴正英經常挑剔兒媳,拿她當出氣筒。陳志蘭滿腹委屈無處傾訴,常常在夜深人靜時一個人躲在被窩里傷心落淚。即便如此,她也從不回嘴頂撞。
嚴正英有一個“怪癖”,只肯在家中用尿盆解手,然后讓兒媳到外邊的公廁洗刷清理。一日兩日尚且無妨,但天天如此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而陳志蘭堅持了幾十年,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給婆婆倒尿盆。
陳志蘭每天要給全家人洗衣服,準備一天的飯菜,每次做飯前都先問婆婆想吃什么,節儉的她對婆婆毫不吝嗇。
“活雷鋒”夫婦 傳遞正能量
在云山街道,有一對被稱為“活雷鋒”的農民夫婦———張貫年夫婦。張貫年還被市委宣傳部授予2015年第二季度“港城葉欣仁”榮譽稱號,在云山街道廣為傳頌。
去年3月26日,在云山菜市場賣海蠣的張貫年夫婦,無意中撿到一個錢包,內裝有近千元現金和身份證、銀行卡等重要證件以及價值6萬元的票據。想到失主的心情,他們心急如焚,放下手頭的海蠣,第一時間將錢包原封不動地交到云山派出所。一小時后,失主領回錢包,并當面感謝張貫年拾金不昧的行為。
記者采訪張貫年夫婦時,他們一個勁地拒絕,“這點事不算啥。”“拾到東西交公或還給失主,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不需要宣傳。”憨厚樸實的話語更加讓人敬佩。
“他們雖然是普通農民,但卻用自己的行動演繹了人間大愛,傳遞人間正能量,我們要像他們學習。”鄰居們紛紛為他們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