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耀華)天剛擦亮,47歲的李德林就鉆入塑料大棚,開始修剪大段的過氣葡萄藤。沒多會兒,他的額頭就沁出了汗珠,但他并沒有停下手里的活兒。當周邊很多農戶還在忙于采摘葡萄之機,李德林的大棚葡萄早已高價銷售一空。此時修剪葡萄藤正是為明年作準備,且還可以騰出空間補種點伏缺菜。
7月21日9時許,江浦村炎炎烈日,連片的白色大棚格外顯眼。李德林的棚子穿插在眾多大棚之間,因為他先后分3次接管了8個大棚。如果僅從外觀看,李德林的大棚與鄰近密麻麻的大棚并無太多區別,分別走進不同的棚子后,記者才發現里面門道還真不少,不僅各大棚內百合、南瓜、絲瓜、西紅柿、蓬萊松長勢喜人,而且棚內收拾得一絲不茍。
“他是‘海歸派’農民,當然與眾不同!”進入蓬萊松種植棚時,村會計范寶友開起了玩笑,“瞧這個南瓜長的,豎起來有大半個人高了。”
在浦南鎮江浦村,土生土長的李德林小有傳奇色彩。上世紀80年代末高中畢業后,他回鄉務農并娶妻生子。2000年,他在東海縣牛山鎮購買商品房,舉家進了縣城。隨后,他又先后去日本和新加坡打工4年有余,算是掙了不少“洋錢”;愛人周芳則在縣城做毛絨玩具,小日子過得很是滋潤。正當大家都羨慕李德林全家過上了城里人生活時,2008年春天,這位“海歸”市民卻又重新回到江浦,再度作回了農民。
踏著大棚內濕滑的泥土地,記者也想去撫摸那幾個綠中泛白的大南瓜。低矮且濃綠蓬萊松之間抽出了新的“松枝”,這枝條乍看跟花束一樣。“我看好的是它的長期效益,蓬萊松可作插花,也可作高級酒店配菜裝飾,是花藝和廚藝人員的愛物。”李德林說,“這種植物,一次投入,多年都會有穩定的收益,至少五六年沒問題吧!”
。進入絲瓜大棚中,記者立刻感受到與棚外更猛烈的熱浪。密密匝匝的絲瓜蔓藤之間,數不清的嫩絲瓜頂著奶黃色小花十分喜人,且幾乎每一根都是筆直的。李德林將一根絲向上吊了起來,并用編織物將其輕輕拉直。“這樣整理一番,長成的絲瓜賣相會更好些。”他說,“管理大棚,這里面學問還不少呢。”
是的,從國外打工歸來,重新當回農民,李德林沒少交“學費”。2010年,他先承租了一個西紅柿大棚,由于不會管理,當年就賠了一萬多元;次年,他第二個大棚搞百合種植,同樣幾乎沒賺錢。不僅李德林沒氣餒,原本在城里生活的周芳也回鄉重作農民,兩口子從鄰近農戶處取經,查看大棚管理資料,再加上自己的摸索,此后不僅每個棚子年賺四五萬元,大棚數量也增加到了8個。今年春天,當別人家的葡萄剛剛長成時,他棚子里粒大味甜的葡萄早已被搶購一空,一度還賣出了每斤30元的“天價”。
忙完了幾個棚子的巡查,李德林夫妻倆早已汗流浹背,身上也出現了多處泥點。踏著江浦村成片大棚間半硬化的小路,大家開始回到葡萄大棚旁邊的小耳房休息。小房間同樣收拾得十分妥當,只是這個臨時生活空間太狹窄了。
“在縣城生活了幾天,又在國外混了幾年,反差還是挺大的。”李德林陷入了思考,“這樣搞大棚栽培還是有點原始,我正想能不能換個花樣搞一搞。人家日本的農業搞得那么精致,我們應該也能做到。”江浦村的大棚成了規模,但還是顯得冷清了一點,因為末端的消費者還沒有真正參與進來。“現在大路都修好了,江浦離市區那么近,不過一二十分鐘車程,如果把這里的環境搞得更好一些,應該會有更多的城里人前來采摘的。”李德林希望村里能夠把大棚之間的路修得更好一些,這樣能方便車來車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