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見習記者 張晶晶 通 訊 員 周雪蓮)“都60多歲的人啦,還天天去澗溝撿垃圾,不容易??!”在陶庵社區,提起尚德科,村里的居民無不嘖嘖稱贊。
尚德科是陶庵社區的一名普通居民,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老尚,因老伴有智力障礙,生活不能自理。老尚每天早上起床,收拾好家里的事情,就帶著需要照看的老伴一起去打掃衛生。一把鐵锨一個編織袋,成為老尚每天離不開的裝備。凌晨五點鐘,老人帶上裝備便從家出發,社區的澗溝是他常年打掃的地方。遇到地形復雜的地段難以使用工具和狹小的勾縫頑固的雜物污漬,老尚只能用手抓、掏、撿,常常累得直不起腰。當問及老尚為何義務撿垃圾,老人平淡地說:“我就想盡一份綿薄之力,讓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好。”
他說:“我也沒有什么文化,撿垃圾不為名不為利,我把又臟又累的活干了,也算為社會做點貢獻。”說起自己撿垃圾別人對他的看法時,尚德科說:“有時我在路上撿垃圾,有些村民看到就問我:‘你撿垃圾,不覺得丟人???’我說這有啥可丟人的,我在這里生活了30多年,這里就是我的家,不用在乎別人的看法。”
陶庵社區地處山區,像龐溝澗、西南山澗、李庵澗這些澗溝老尚每天都要挨個去拾掇一遍。“澗溝的垃圾多數都是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長年累月堆在那地方,要么腐爛變味、要么油膩難清理,遇到鐵锨不好清理的,我只能用手掏。”尚德科說。清理垃圾的過程中,老尚也吃過虧,進過醫院。“記得去年春天,我在清理龐溝澗的時候,坡上有一堆垃圾,坡下是個小水塘,打掃起來不好使勁,一腳沒踩實摔倒了,當時腰就不能動了,回到家中躺了一個禮拜才有所好轉。”
尚德科說:“盡管平常在撿垃圾的時候,會遇到不講衛生不講道理的人,也挨了不少罵。但是遇見亂丟垃圾的,我還會勸說大家不要亂丟垃圾,大多數居民還是通情達理的,這些年村民的自覺性也提高了,沿街路上已經很少能看見亂丟垃圾的現象了。”據社區書記張秀娟介紹,在老尚的帶動下,村民們把自家周圍的衛生清理干凈,也意識到了不能圖方便而污染環境,左鄰右舍約定不再往澗溝里扔垃圾。
陶庵社區老黨員王玉霞對記者說:“老尚真不容易,這么多年他把社區當做自家一樣,十年如一日撿垃圾,他是我們社區的福氣啊。”社區書記張秀娟說:“從老尚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堅持的力量、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對美好環境的追求,這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