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超凡
黃海之濱,蘇魯交界,江蘇省北大門的連云港市贛榆區西部,矗立著一座世界上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這座山,留下了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抗戰足跡,園內墓區長眠著1800余位革命先烈,鐫刻著3576位烈士英名,其中有強渡金沙江的英雄,有焚燒陽明堡機場的好漢,有青口戰役中的十八勇士,有濱海軍區政委符竹庭將軍,還有國際友人希伯和金野。時至今日的抗日山已成為民族精神之山、民族智慧之山、民族力量之山。
8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抗日山已經成為連云港市的一座文化坐標,一個“南有雨花臺,北有抗日山”的紅色經典。在自豪與驕傲之余,作為連云港市的審計人要牢記審計初心和使命,傳好抗日山精神,以此推動審計高質量發展。
“抗日山精神”閃耀著信仰之光。信仰決定了人生之路的方向,崇高的信仰會讓一個人在歷史長河中發熱發光,成為閃耀的星。100多年來,無數仁人志士,匯聚于信仰的旗幟之下。在他們身上,有著這個群體的心靈密碼,有著共產黨人共同的精神基因。抗日山烈士陵園3576位烈士的英名中,時任濱海軍區政委符竹庭將軍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1943年11月26日,符竹庭在反擊日軍襲擊馬旦頭的戰斗中英勇犧牲,年僅31歲。時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說,符竹庭是“軍事上政治上都比較強,很有能力的優秀干部”,劉少奇夸獎他“軍政兼優”。楊得志親筆題詩:“贛南閩西初相識,萬里長征風雨同。君赴敵后驅日寇,血灑贛榆留英名!”贛榆人民為紀念他,曾將該縣改名為“竹庭”縣,并創作了《紀念符竹庭》的頌歌。今天,作為審計人,瞻仰青山、緬懷歷史,就是要用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傳承先烈們忠于黨、忠于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純潔的黨性要求自己,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作為畢生追求,創造無愧于民族、無愧于先烈的嶄新業績。
“抗日山精神”匯聚著奮斗力量。抗日山烈士的英雄歷程里,記載了他們一次又一次英勇奮斗的戰績。1941年3月,八路軍115師和山東縱隊發動青口戰役,首克青口據點,115師教導二旅二團十八位勇士,在火叉巷與日偽軍展開激戰,8名戰死,2名自戕,其余被俘,寧死不屈,只1人生還,這就是著名的青口戰役十八勇士。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走在第一方陣,與“狼牙山五壯士”戰旗并排的有來自連云港市的“青口十八勇士”榮譽戰旗,從天安門廣場獵獵飄過,向全世界宣布:正義必勝,青口十八勇士英魂長存!烽火硝煙去,正是興世時。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帶著群眾奮斗不息,追夢不止,才有了今天幸福美滿的生活。當前,沿海開發重大機遇正在激勵著我們,經濟發展新常態正在考驗著我們。今天,作為審計人,瞻仰青山、緬懷歷史,就是要以革命先烈為榜樣,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奮斗精神,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難”,甘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用實實在在的工作業績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抗日山精神”厚植著為民情懷。“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以符竹庭將軍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的“為民情懷”,始終激勵著我們的心志,鼓舞著我們的斗志。今天,作為審計人,瞻仰青山、緬懷歷史,就是要始終以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目標,把群眾關注的熱點、焦點和難點作為審計工作的重點,把人民滿意作為評判審計工作質量和成效的根本標準,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情關心群眾疾苦,真心解決群眾困難,做觀察發展的“望遠鏡”,審視問題的“顯微鏡”,解決矛盾的“金鑰匙”。
幾十年來,抗日山一直成為濡染后人、砥礪子孫發憤進取的巍巍豐碑。抗日山的精神始終不滅,直接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激勵我們審計人不忘初心、忠誠履職,切實擔負起新時代審計責任使命。
作者為贛榆區審計局黨組書記、局長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梁紅燕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