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昆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地市級報業集團如何借助新媒體視頻報道實現轉型?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通過主題深耕、技術賦能與形式創新,探索出一條可復制的創新路徑,為地方媒體融合提供了參考。
一、重大主題報道:從單向傳播到雙向互動
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以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宣傳為契機,通過《社長總編專訪縣區一把手》系列報道,構建“政策解讀———地方實踐———公眾反饋”的傳播閉環。該系列采用多媒介聯動策略(報、網、微、端),累計閱讀量超60萬人次,印證了“參與式傳播”對地方政治傳播的促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該系列通過設置“網友提問專區”,收集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并在訪談中由縣區負責人直接回應,使政策傳播從單向灌輸轉向雙向對話。
在鄉村振興主題中,集團推出《鄉村振興Vlog老鄉你說話》系列短視頻,以第一視角記錄鄉村變遷。Vlog的強互動性與真實性特征,使該系列在學習強國平臺點擊量突破30萬次,有效實現了“故事化傳播”與政策宣導的平衡。
二、城市形象傳播:文化IP與場景化創新
2024年,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策劃《云臺新景二十四》系列視頻,將城市文化符號嵌入內容,形成“文化IP+旅游推廣”協同效應。《遇“薦”好書》欄目邀請本地名人擔任“薦書官”,以個人故事串聯書籍與城市文化,打造“可閱讀的城市名片”。
結合抖音網紅“羊毛月”的連云港探訪活動,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推出《“盲盒”開出連云港!》,利用“網紅經濟”擴大傳播半徑。數據顯示,該視頻單日播放量達50萬+,驗證了“場景化營銷”對地方形象傳播的賦能價值。值得注意的是,集團并未簡單復制網紅流量模式,而是通過設計“城市盲盒挑戰”互動環節,引導用戶自主創作內容,形成二次傳播裂變。
三、技術賦能:從工具應用到生態重構
5G與AI提升傳播體驗。在近幾年的市兩會報道中,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引入5G直播、虛擬主持人等技術,實現實時互動與沉浸體驗。2022年市兩會直播總瀏覽量超過62萬次,表明技術適配能夠顯著提升公眾政治參與意愿。例如,虛擬主持人通過AI語音合成技術,以方言播報民生議題,拉近與本地用戶的情感距離。
此外,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通過成立新媒體視頻部,用專業化團隊保障內容質量,并構建“策采編發”一體化流程,推出《“質”同道和新絲路上的百寶箱》《鏈上看產業》《百秒飛瞰園博園》《我們的向“新”力》等高質量作品。其中,《“質”同道和新絲路上的百寶箱》通過新華社客戶端全球傳播,《百秒飛瞰園博園》被央視新聞客戶端轉載,凸顯專業化團隊對內容競爭力的強化作用。視頻部的攝制團隊采用“項目制”管理模式,每個項目組包含策劃、攝像、后期等角色,確保內容從創意到落地的全流程把控。
四、創新成效:傳播力與服務力雙提升
截至2024年底,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新媒體用戶量突破300萬,最高單篇閱讀量3599.1萬人次,印證了創新策略對媒體影響力的正向驅動。數據分析顯示,采用視頻形式的稿件平均互動率比傳統報道高47%,表明形式創新可顯著增強用戶參與。新媒體視頻報道成為政策宣導、城市推廣的重要工具。在重大主題報道中,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展示地方發展成就;在城市形象宣傳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投資和人才;在技術創新應用中,提高信息傳播效率,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的實踐表明,地市級媒體應該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通過主題深耕、形式創新與技術賦能實現突破。強化“技術———內容———場景”協同創新,同時加強跨區域合作共建內容池,培育復合型人才,并進一步探索AI、元宇宙等新技術應用,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作者單位: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梁紅燕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