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元)“以鄉(鎮)為家”曾經是鄉鎮干部工作生活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約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一直持續到90年代末。主要表現形式是“三套班”領導或舉家或單身住在鄉鎮,其他干部除了本鄉鎮或靠近鄉鎮政府人員外也都“以鄉(鎮)為家”。之后鄉鎮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紛紛住進縣城、市區,漸由“住鄉”變成了“走讀”。
思昔撫今,越發覺得當年并未在意的“以鄉為家”這一工作生活模式,卻蘊含著許多有效的行政之策、可取的勤政之法、實在的親民之舉;住鄉干部與“走讀干部”相比也有好多可圈可點、可頌可揚之處。比如住鄉干部在一個鄉鎮三五年下來,對所有村組特別對自己分工片上村組的人口、土地、莊稼茬口、溝渠路道、橋涵閘壩和人際關系等基本情況了然于心,工作起來可謂得心應手;有好多鄉鎮干部還真交了一些農民朋友,并長期聯系,互通有無,是真正的密切聯系群眾。
住鄉干部有足夠的時間謀事。常言道:成大事者必謀事在先。而謀事需要一定的時間來保證。對此,“以鄉為家”的鄉鎮干部得天獨厚,他們吃住在鄉鎮,有大塊時間對本職工作或獨立思考,或集思廣益,或面向群眾,經常調查研究,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及時制定出適合本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長規劃、短計劃;完全沒有眼下“走讀干部”把大量時間耗在往返路上的行色匆匆。因此,住鄉干部與“走讀干部”所具有的有效工作時間差距甚大;可以說只要住鄉干部想謀事就能謀成事,而“走讀干部”即便滿心想謀事也缺少足夠的時間支撐,好多工作來不及深思熟慮,只能草草決策,匆匆上馬,成敗兩由之。
住鄉干部有足夠的精力干事。鄉鎮政府是最基層的一級政府,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工作千頭萬緒,事情瑣碎復雜,群眾的不時之需和突發問題都需要面對面處理,實打實解決。要干好事必須有足夠的精力。對此,“以鄉為家”的鄉鎮干部最有條件應對,他們家在鄉鎮,心在鄉鎮,沒有“走讀干部”往返的疲憊和額外的應酬與社交場的分心;他們能心無旁騖,集中精力,不分晝夜地工作。因此,如果說心無二用,住鄉干部這種工作狀態是再想干事、再會干事的“走讀干部”也無法企及的。
住鄉干部有足夠的把握成事。其實,謀事也好,干事也罷,都是為了成事,為了快速實現行政工作效率最大化最優化;而事實證明,只有有足夠時間謀事,有足夠精力干事的人才能有足夠的把握成事。對此,住鄉干部最具優勢,“以鄉為家”為他們贏得了大量時間,蓄積了旺盛精力,為干好工作,成就事業插上了一對強勁的隱形翅膀。因此,要成事必須像住鄉干部那樣用大量時間盡心謀事,用旺盛精力盡力干事。否則就會人浮于事,難成大事,甚至一事無成。這是當下“走讀干部”早該明白的道理。
習總書記指出:“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社會發展、時代變遷之快,現在縣鄉機關車來車去、電(電話)來電(電腦)去、紙來紙往、輕松舒適的工作環境,固然昔日可比,但走過的路上總有一些閃光的東西值得回眸、俯拾。但愿“以鄉為家”工作模式和敬業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得以重塑,并發揚光大;期盼當下的“走讀干部”賡續優良傳統,勇敢走出“戀家輕鄉”的小天地,健步登上“以鄉為家”式的大舞臺,以單位為家心思在公,以事業為重干字當頭,敢想敢為,善作善成,有為有位之年在新時代出彩,為中國夢出力;不要忘了“以鄉為家”的模式是歷練人生、增長才干、筑夢圓夢和謀事、干事、成事的首選。
作者單位:灌南縣委老干部局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