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其志)今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說:“民營經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我們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當我聽到“當作自己人”這句掏心窩子的話時,心頭一熱,頃刻間像有一股暖流從周身流過。許多民營企業朋友個個都有“照在身上暖在心”的感動,大家說總書記對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高度評價,既是黨和政府對民營經濟所作巨大貢獻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信任關懷。必將鼓舞民營經濟向著光明的前景闊步前進。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民營經濟“56789”的特征已成人們的共識。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據《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22)》所發布的數據,到2021年,我國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增加10.2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民營企業進出口額19萬億元,增長26.7%,占我國外貿總額的48.6%,對外貿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2%。《報告》還顯示,2021年全國新設民營企業852.5萬戶,同比增長11.7%,截至2021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已經有4457.5萬戶,占全部企業數量的92.1%。
這就是貢獻,這就是提升,這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績。也許這樣說可能宏觀了一點,這里筆者再舉兩個案例,可以充分證明民營企業所作的不平凡的貢獻。一是“一碗螺螄粉”的故事,說的是廣西柳州市靠一碗螺螄粉,撬動大產業,從堂食做成袋裝速食,從“小作坊”做成工業園,從柳州一地走向世界各地,僅2021年產值超百億元,創造就業崗位30多萬個,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現在不但制定了“柳州螺螄粉”標準和發展規劃,還申請了“柳州螺螄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習近平總書記在柳州考察這一由民營企業創造的奇跡時稱贊“前途不可限量”。第二個故事是一家民營企業運用“太極原理”,解決了杭州灣大橋左右搖擺的世界性難題。這家民營企業是浙江寧波市的“路寶科技”,有一次他們承接的大橋項目產生了大幅度搖擺震動的可怕現象,但就是這家民營企業,從橋的“伸縮縫”間找原因,從“柔與鋼”上想辦法,頂住虧損300多萬元幾近破產的壓力,最終攻克了這項世界級難題,不光解決了杭州灣大橋的難題危題,還用最新科技為港珠澳大橋和更多高難度大橋建造的穩定性長壽性提供了科技保障。這是何等的了不起!
從宏觀數據和微觀科技各個方面可以證明,民營經濟的創新力、發展和貢獻力不容忽視,民營經濟“前途不可限量”。而筆者想得更多的是,民營經濟既然是黨和政府看重的“重要力量”,既然黨把我們當成“自己人”,我們如何才能不辜負黨和政府的期望?一要傾情感恩,要認識到是黨的好政策帶來了民營經濟發展的春天;二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努力向先進企業看齊學習,自覺樹標桿,瞄準新高度;三要時時以新發展理念為寶,把政府賦予的政策化為發展的新機遇,今后,要在努力做對什么、做好什么、做成什么上下苦功夫。然后像那些優秀的企業一樣,把出發點和落腳點集中在“產業報國”這一點上,化作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特別要經常想到的是,我們“是自己人”,“是自己人”,就要始終圍繞國家制定的高質量發展主題,穩定增長,增加就業;“是自己人”,就要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自覺向國家貢獻稅收,“位卑未敢忘憂國”,踴躍交稅就是心懷“國之大者”;“是自己人”,就要致力創業創新,在不斷壯大規模經濟的同時,用更多新的科技、新的發明,不斷刷新企業發展的歷史,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自己人”,就要始終抓住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和公益慈善這些改善民生的主題。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作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自覺追求,從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內生動力,最大限度創新發展力,把民營經濟打造成高質量發展藍圖上一張熠熠發光的名片。
作者為連云港市電力輔機協會黨支部書記、會長,連云港久盛電力輔機有限公司董事長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