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是推進新時代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闡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組織保障,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指明發展方向。展望未來基本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特色基層治理制度優勢充分展現的現代化,而不是別的什么現代化,是當前必須把牢發展的方向性指標。
完善黨全面領導基層治理的制度體系。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制度化具有先導性、決定性、根本性作用,要把政治引領落實到基層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基層治理現代化才能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一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健全基層治理黨的領導體制。完善城鄉社區黨組織領導村社區治理體制機制;健全鄉鎮(街道)、村(社區)黨組織全面領導基層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機制;注重把黨組織推薦的優秀人選通過一定程序明確為各類組織負責人,確保依法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有關要求寫入各類組織章程等。二是明確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實現形式。加強鄉鎮(街道)黨(工)委對基層政權建設的領導,堅持黨組織領導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制度。三是完善黨建引領的社會參與機制,更好履行組織、宣傳、凝聚、服務群眾職責,統籌資源配置、支持群團組織承擔公共服務職能。四是強化黨組織領導把關作用,全面落實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資格聯審機制,提升基層黨員、干部法治素養,加強基層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
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不是黨組織包打天下,而要充分發揮各方力量,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都能參與到基層治理工作中。以制度保障基層治理多元主體黨組織、基層政府、各類社會力量和村居民自治依法在體系內運行,權責明確、邊界清晰,有效促進街道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基層政府的主導作用、居民自治的基礎作用和社會力量的協調作用等多支力量同心同德形成治理合力,解決單一治理主體力量不足困境。構建黨組織領導的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有效銜接、良性互動結構體系。
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必須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增強鄉鎮(街道)行政執行、為民服務、議事協商、應急管理、平安建設五大能力建設;建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備案制度,規范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完善黨務、村(居)務、財務公開制度等;在加強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建設方面,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
構建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機統一的基層治理體制機制。“三統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本遵循。十八大以來實現了管黨治黨與國家治理的有機結合,依法治國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的統籌推進。社會治理是當代民主的一種新的實現形式,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成為衡量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標。
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實現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的重要載體,是體現“全過程民主”的生動實踐,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正是在直接參與基層各項事務的決策、管理、監督過程中,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法治素養、公共精神、綜合能力等現代化素質得以提升。
創新“三統一”的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具體體現,“涉及基層治理重要事項、重大問題都要由黨組織研究討論后按程序決定”,黨領導下按程序決定凸顯了村民大會和城市社區業主大會的作用,轄區全體成員及其代表委員會討論決定重要事項、重大問題,體現了依法保障全體成員的權利,體現人民當家作主,保證依法自治。
以屬地為主,推進鄉鎮、街區主導執法的基層綜合治理機制。針對“屬地管理”之惑以及基層行政執法中“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現象,北京的“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浙江試點“縣鄉一體、條抓塊統”模式,這些探索創新實踐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經驗。一是強化鄉鎮街道的職能地位。縣直部門設在鄉鎮(街道)的機構原則上實行屬地管理,繼續實行派駐體制的要納入鄉鎮(街道)統一指揮協調;二是堅持向基層放權、賦能、減負。強調依法賦予鄉鎮(街道)綜合管理權、統籌協調權和應急處置權,強化其對涉及本區域重大決策、重大規劃、重大項目的參與權和建議權;依法賦予鄉鎮街道行政執法權,整合現有執法力量和資源;市、縣黨委和政府要規范鄉鎮(街道)、村(社區)權責事項,未經黨委和政府統一部署,各職能部門不得將自身權責事項派交鄉鎮(街道)、村(社區)承擔,切實減輕基層負擔。讓基層干部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抓落實,提升基層綜合服務、兜底服務能力。三是壓實各級黨委政府責任。基層治理工作成效的評估結果作為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黨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
五、推行基層治理數字技術現代化。數字技術融入基層社會治理以“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為基礎,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為支撐,推動基層政府數字化轉型,其核心特征是全社會數據互通、數字化的全面協同與跨部門的流程再造,形成“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治理體系。
首先,建設高效使用的基層數字治理平臺。將鄉鎮、村納入市、縣信息化建設規劃,統籌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完善基層各類基礎數據庫建設,破除數據空轉、數據壁壘,實行村(社區)數據綜合采集,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其次,為基層治理數字賦權、數字賦能。借助數字技術提升基層綜合治理能力,拓展應用場景,建設開發智慧社區信息系統和簡便應用軟件,推動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浙江未來社區試點實施走在全國智慧社區的建設創新前列,未來鄰里、教育、健康等九大場景,塑造與新時代、現代化高質量相適應的可預期可實現的智慧社區。
再次,網格化是技術治理運用的基礎。改進網格化管理服務,推進多網融合、多格合一,推進網格化管理服務與基層治理架構相協同。(□ 楊勵)
(本文為2021年連云港市社科基金專項項目成果)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委黨校
總值班: 王夫成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