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黨同志都要堅持人民立場、人民至上,堅持不懈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百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就在于“一切為了人民”,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我們黨之所以能克服千難萬險、不斷奪取勝利,就在于“一切依靠人民”,始終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因此,作為新時代鎮村干部要切實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認真落實黨中央各項惠民政策,把小事當作大事來辦,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
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鎮村干部落實各項工作都要始終貫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做好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是黨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制勝法寶,提高干部做群眾工作能力的關鍵,是要始終牢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一本源問題。在攻堅克難、披荊斬棘的關鍵時刻,始終秉懷“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暖心人、稱心人,時刻關注群眾的“衣食住行”,主動化解群眾的“矛盾糾紛”,從人民利益出發,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在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中提高群眾工作能力。
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必須堅持人民立場。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我們黨最偉大的力量源于人民,最深刻的變化在于人民,最實在的成果惠于人民。只有真正領悟了人民立場的真諦,才會自覺站在人民立場上想問題、作決策,做事情、干事業,做有利于人民、符合人民眼前利益要求和人民長遠利益要求的事。真心為群眾著想,全力為群眾造福。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要善于研究和把握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用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法開展工作。大力弘揚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調查研究的優良作風。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植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中,虛心向群眾學習,從群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依靠群眾來破解改革發展穩定難題。真正做到謀劃發展思路問計于民,查找發展中的問題傾聽群眾呼聲,落實發展任務靠群策群力,衡量發展成效由群眾評判。
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堅持群眾路線是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在新時代,必須堅持不懈把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視群眾工作,認真改進群眾工作,全面增強凝聚力,全面激發廣大群眾的創造力,凝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磅礴力量。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一刻也不脫離群眾。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能否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決定著黨的事業的成敗。這就要求我們深刻認識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性,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堅持群眾路線要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正確處理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做到不與民爭利,努力讓利于民,與此同時,還要認真協調群眾內部利益問題。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要廣泛征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充分進行協商;對同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要實行公示、聽證等制度,深入聽取群眾意見。
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必須提升服務群眾本領。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黨員干部提出了增強執政本領的要求。作為直接面對群眾的鎮村干部,是黨在基層的執政骨干,代表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要在紛繁復雜的形勢中,扛起責任、不辱使命,更好地回應人民的新期待新要求,必須把學習貫穿于群眾工作始終,把學以致用、解決問題貫穿于群眾工作始終,做到學習和實踐兩手抓、兩結合。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個永恒課題,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學用結合,不斷創新,要始終扭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不斷錘煉黨性、磨煉意志、堅定信仰,持續深入地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解決實際問題增添精神動力,破除思想障礙,進而又創造性地落實到群眾工作中,讓思想自覺引導行動自覺,讓行動自覺深化思想自覺。這就要求鎮村干部必須恪守為民之責,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做到民有所呼,我必有應;民有所難,我必有助;民有所憂,我必有慮;民有所應,我必有為,真心實意地關心老百姓的安危冷暖,關心老百姓的柴米油鹽小事,讓群眾感受到黨的政策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以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而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張軍)
作者為贛榆區沙河鎮黨委書記
?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