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氣,春和景明,天空云卷云舒,山間花開遍野,正是出游的好時節。來到漢中市勉縣的定軍山下,在古建筑群的紅墻黛瓦間,在一塊刻有“漢丞相諸葛忠武侯之墓”的墓碑,和一塊刻有“漢諸葛武侯之墓”墓碑前,來往游客留下的花束堆成了花海。
清明前后,許多年輕人踏上了這樣的旅途——前往郊野的古人陵墓。實際上旅行目的地除了墓園,往往還包括當地的歷史博物館、歷史遺跡與文化園等。還有許多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尋找同行伙伴和攻略。“歷史奔現”與當代青年向上、向好、向善的精神追求相契合,新時代青年以理性平和、自信自強、開放包容、守正創新的心態和文化自信,致敬古老而青春的中國。
為古人掃墓,是紀念也是尋根。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霍去病的墓前放置巧克力,因為“他說到底還是一個年輕的孩子”;李白的墓前成“酒類博覽”,這是“將進酒”的豪放;在武侯祠為諸葛亮送上西成高鐵車票和西安的泥土,算作對1800年前的問候;曹操有頭痛病,便祭出了送布洛芬膠囊的幽默……一些歷史人物的墓碑周圍擺滿各種頗有創意的禮物,年輕人在“歷史奔現”里尋根溯源,學習古人的生活智慧,感悟先輩的精神境界,熟悉又陌生、古老又時尚的“相遇”,表達年輕一代熱愛傳統、擁抱傳統、賦新傳統的豐富內心,展現出自信、新潮、開放的青春面貌。
與歷史對話,是懷舊也是守望。游昭陵,說西安的城樓、碑林,西安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見聞;會李白,送一壺酒感受“千年前的月光終于還是照到了我身上”;“見周瑜”,不忘帶上航空母艦的模型,“讓周瑜看看現在‘水軍’發展得怎么樣了”……這些年輕人來到古人的墓碑前,以更鮮活、更個性化的方式與歷史對話,一場場跨越千年、神交已久的“見面”,像一場謀劃已久的“重逢”,平靜而詩意地講述自己從童年起便是如何了解、敬愛、惦念面前的“故人”。從成都武侯祠到安徽廬江周瑜墓,從陜西興平霍去病墓到安徽當涂李白墓,聆聽歷史,講述當下,“歷史奔現”是帶著傳統擁抱未來的風云際會。
偕文化同行,是認同也是傳承。清明,是節氣、節日,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明時節“為古人掃墓”,恰是年輕人以獨特的方式表達對傳統文化的喜愛。用舞蹈演繹《千里江山圖》的舞劇《只此青綠》一票難求,游戲《黑神話:悟空》、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等占據“C位”,云肩、馬面裙等漢服元素越來越流行,各大博物館“考古盲盒”賣到脫銷……國潮、國風、非遺成時尚“新寵”,實際上就是身份認同、精神認同、文化認同的表現,發自內心地崇拜、從精神深處認同,青年一代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輝煌文明而自豪,自覺成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的主力“粉絲”。
清明時節,追思先人、掃墓祭祖,提倡家庭、社會對先輩、歷史的尊重,保持對生命的敬畏之心與感恩之心,慎終追遠是清明節的文化精神,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骨子里。清明常在,民族不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于“歷史奔現”,逝者的精神與生者的追念在春光里交織,這穿越時空的精神尋根之旅,正是文化自信的青春表達。(高譚)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