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綠,梨花白,風淡雨輕思故人。近日,民政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專門印發通知,要求全面做好2025年清明節祭掃工作。在倡導文明祭掃方面,通知特別強調要培育文明環保、簡樸莊重的殯葬禮儀和治喪祭掃方式。
細雨潤春山,哀思寄故人。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人選擇網絡祭掃、鮮花代祭、居家追思等方式緬懷先輩、追思先人、寄托哀思。當“互聯網+祭掃”遇見傳統追思,當鮮花祭祀替代紙灰飛揚,這個清明正成為觀察社會文明進階的生動窗口。“新”的祭掃形式與“心”的深情厚意同頻共振,承載千年文化基因的清明節,正在完成一次文明的蝶變。
慎終追遠處,文明開新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孔子兩千年前道出的真諦,在今日依然閃耀智慧光芒。湖北孝感社區推出的“家風故事墻”,將家族記憶轉化為道德滋養;蘇州園林式墓園將殯葬空間轉化為生命教育課堂。這些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用當代語境重構了“祭如在”的精神內核,讓思念傳遞、精神傳承有了更鮮活的載體。
紙灰化蝶去,心香永流傳。“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古人筆下的祭掃場景,在今日已悄然蛻變。廣州推出“云上思念”平臺,海外游子能隨時獻花留言;成都公墓的“時空信箱”,讓思念化作可觸摸的紙質信件。當焚燒紙錢的火光被屏幕上的燭光取代,當震耳欲聾的爆竹聲轉為心間的默默禱祝,今天,心念至誠正加速超越形式喧囂。
春山添新綠,行動見真章。文明祭掃不是空洞口號,而是需要全民參與的生動實踐。北京八寶山推出的“鮮花換紙錢”服務點,讓祭掃者手中的傳統祭祀品化作滿園春色;福建武夷山組織的“植樹寄哀思”活動,讓生命之樹在思念中抽枝展葉。這些創新舉措,既守住了慎終追遠的文化根脈,又彰顯了生態文明的現代價值,恰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萬物清潔時,心境自澄明。當祭掃活動褪去煙火氣,人們得以在鳥語花香中靜心思念。江西婺源的“茶山祭”將采茶與追思結合,浙江安吉的“竹林追遠”用翠竹風骨寄托哀思。這種返璞歸真的祭掃方式,讓清明節真正成為“氣清景明”的生命節日。讓藍天不再被紙灰污染,讓春光不再被鞭炮驚擾,人們終將在文明傳承中,完成對先人的最好告慰。
清明時節雨紛紛,新風拂面萬象春。當“新”的祭掃方式與“心”的深情厚意交相輝映,這個傳統節日便擁有了穿越時空的生命力。慎終追遠,不僅是血脈的延續,更是文明的傳承,讓哀思在春光中升華,讓記憶在傳承中永生。(鐘宇)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