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春風如縷,輕拂大地,雨絲又一次浸濕中華民族的鄉愁。2025年的清明節已然將至,祭掃高峰也同步到來。在江蘇,根據往年數據預測,今年全省祭掃人流將超過1000萬人次。
清明祭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長久以來,殯葬領域存在一些陳規陋習和攀比之風,一些地區散埋亂葬、亂建墳墓時有發生,大操大辦、高價墓地等現象屢見不鮮,帶來經濟負擔,更與現代文明理念相悖。
近年來,全國各地大力倡樹厚養薄葬、節儉養德、文明理事,涵養和諧向善、孝老愛親、文明治喪的社會風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清明祭掃為移風易俗提供實踐契機和文化支撐。2025年3月江蘇省民政廳印發的《2025年全省民政工作要點》對改革殯葬服務管理進行明確,要點提出研究編制“十五五”殯葬專項規劃,推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骨灰安放(葬)設施建設管理、推進骨灰海(江)葬的實施意見等。這是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指示的實踐腳本,即摒棄鋪張浪費,將殯葬回歸到緬懷逝者、傳承情感的本質,又讓全社會形成文明、綠色、健康的殯葬新風尚,提升社會整體文明程度。
回首20余年前,南京從2010年開始推行社區共祭,減輕公墓集中祭掃壓力,為老年人、殘疾人和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悼念親人的新平臺。常州市舉行骨灰海葬活動,230多位家屬乘船將120位逝者的骨灰撒向大海。時間仿若車輪滾滾,不停穿梭前行,文化實踐緊跟節奏,不斷衍生新樣本,帶來更新的思路與發展。當蘇州胥陵文化的VR祭掃平臺讓海外游子“走進”故鄉祠堂;當連云港生命文化館的沉浸式生命教育讓市民感悟真正的緬懷不是煙火繚繞,而是精神傳承;當南京雨花功德園的區塊鏈技術為每座墓碑建立數字身份證。科技也在重塑祭祀文化的表達方式,這種“科技感十足的清明”既延續了情感紐帶,又突破了時空限制。
據統計,去年清明節,全省開放70個網絡祭掃平臺,祭掃數量達7.4萬人次。“十四五”以來,全省采取不保留骨灰生態葬法的已有3萬多例,每年生態葬獎補資金6000多萬元;全省有生態墓園近千處,提供160多萬個節地生態葬墓位。數據顯示,去年江蘇生態葬占比已達11.4%,今年預計將進一步提升。
今年清明,江蘇省各地更是推出了形式多樣的祭掃形式。站在歷史的坐標上回望,從焚燒紙錢到敬獻鮮花,從實地祭掃到云端追思,這場靜悄悄的改變不僅守護著綠水青山,更讓慎終追遠的文化基因在變革中煥發新生。從“煙火氣”到“花香味”的轉變,恰是中華文明傳承創新的生動注腳。愿清明的每縷“花香”,都化作文化傳承的接力棒,使慎終追遠的精神在時代浪潮里,代代相傳,永不落幕。(王秋穎)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