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您好,我們這邊準備了鮮花,您可以用紙錢換鮮花……”在江蘇鎮江,前往栗子山公墓的兩個路口,都設置了“鮮花換紙錢”便民服務區,由黨員志愿者值守。據了解,從連日來的現場情況來看,“鮮花換紙錢”服務很受群眾歡迎,這表明越來越多市民開始選擇“無煙祭掃”。在此時,放眼全國各地,鮮花祭掃、植樹祭掃、音樂祭奠、網上祭奠、社區公祭、簽名祭奠等“無煙祭掃”成風尚,清明節更加“清潔明凈”。
又是一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正清明。綿延了2500多年的清明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億萬中華兒女寄托哀思、緬懷先烈、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特別是清明祭掃,不僅體現著敦親睦族、賡續血脈的深厚人文精神,更蘊含著周而復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之道。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集中于清明時節的祭掃活動,也帶來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如“白色浪費”污染環境、焚香燒紙引發森林火災等。如今,“無煙祭掃”成風尚,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映襯“清潔明凈”的追思本色。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祭掃方式也與時俱進、日益更新。新時代以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和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倡導移風易俗、文明祭掃,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破除陳規陋習、傳遞文明新風。值得一提的是,民政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日前印發《關于做好2025年清明節祭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深入挖掘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推動文明節儉治喪、節地生態安葬、文明低碳祭掃”“提醒群眾清明節文明祭掃、安全用火”等,可謂及時且必要。可以說,營造一個平安、文明、祥和的祭掃氛圍,不僅能讓安全站穩“C位”,也能讓清明節更加“清明”。
清明祭掃,是生者用心、用情、用愛與逝者“對話”,寄托哀思也是在撫慰心靈。用鮮花訴說哀思,在心愿卡上寫滿相思,將水溶紙折成千紙鶴放進水潭,寫一封信件投入時空郵箱,開個家庭追思會追思先人的美德家傳……作為祭奠者必須明白,表達情愫的方式應與現代文明相契合,“無煙祭掃”節儉且安全,也能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之情,先人若有靈,定會十分欣慰。換句話來說,“無煙祭掃”蘊含現代寫意,既有新意,更顯心意。在當今社會,樹立“行孝要盡早”理念,讓孝心更多體現在對長輩的日常關愛中,才是真正的“用心、用情、用愛”。
“祭祀觀火,燃之以形;文明祭祀,祭之以情。”時代在變,祭祀的形式在變,但始終不變的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文化溯源,是紅色基因、賡續精神的血脈傳承。新時代新征程,在變化中堅守、在傳承中發展,為傳統節日注入時代內涵,讓清明時節更加平安祥和、洋溢新風,我們可以做得更多、更好!(蘇宇)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