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年貨,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集體儀式和情感共鳴。春節將至,天南海北、萬花筒般令人眼花繚亂的年貨,在思念與祝福中流轉,年味漸濃、漸厚。產品創意更優、文化意蘊更強、購買場景更豐富……今年,涌現出“文化熱”的年貨市場,為春節增加了更多絢麗的色彩。(1月23日新華社)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置辦年貨是家家戶戶過大年、迎新春的“必要標配”。年的變遷,藏在年貨的變遷里;年的趣味,藏在非遺文化里;團圓的幸福,也體現在文化年貨里。從柴米油鹽到“詩與遠方”,充滿“文化味兒”的年貨,折射出群眾物質生活的充盈以及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非遺賀新春,添彩中國年。乙巳蛇年將至,全球迎來中國春節申遺成功后的首個農歷新年。非遺文化刻印著前行的歷史年輪,一幅年畫、一副春聯、一盞花燈、一方剪紙、一臺木偶戲,等等,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在天津,泥人張泥塑作品做工精湛;在廣西,六堡茶茶香氤氳;在浙江,義烏國際商貿城里的紅包商品經過重新設計,不僅加入蛇年元素,表面還采用了絲綢覆膜……隨著民眾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非遺產品認知度的提高,年貨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精美且文化意蘊深厚的商品,不僅豐富了年貨“購物車”,而且豐富了春節文化生活。
文化進萬家,洋溢幸福感。與傳統春節民俗精準對接,送春聯、送年畫、送戲曲下鄉,是春節期間文化進萬家的“保留節目”。上猶九獅拜象非遺表演、贛南畬族《敬酒歌》歌曲演唱、《馬背上的交響》歌舞表演……1月23日在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舉辦的啟動儀式上,一個個獨具地方特色的精彩演出節目不僅展現了祖國時和歲豐、繁榮昌盛的氣象,更傳達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起追夢圓夢的強大力量。“古城過大年”、“點亮中國燈”、“村晚””等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系列民俗文化活動,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讓傳統年俗通過新潮表達大放異彩,增進基層群眾幸福感,提振昂揚奮進精氣神。
濃郁煙火氣,升騰春潮涌。年貨購銷兩旺、廟會人頭攢動、四處張燈結彩……申遺成功的春節更加紅火,神州大地的每個角落都煙火氣升騰,洋溢著暖融融的年味兒。年貨大集、年貨節、年貨會等多種形式的年貨銷售平臺在全國陸續開市,年貨“購物車”升騰滿滿“煙火氣”;各地文旅市場圍繞“非遺+”推出特色年味游產品,辦好各類促消費活動,拿出真金白銀多舉措助力年貨消費。內容豐富、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煙火氣濃的文旅活動,方便游客在旅途中買年貨、賞年俗、品年味,有力提振消費信心、激發消費熱情,推動春節期間文化休閑、旅游出行等需求集中釋放,中國經濟春意盎然、活力涌動,迎來火熱開年。(高譚)
?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