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發放餐飲、文旅消費券,累計額度達1600萬元;海南三亞投入7450萬元開展消費券促消費活動;廣州陸續發放1億元“食在廣州”餐飲消費券……近期,多地持續發放消費券,“真金白銀”點燃消費熱情。然而,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緊俏的消費券被“黃牛”“截胡”,在網絡平臺上倒賣;還有一些“黃牛”勾結商家,利用消費券虛假消費,騙取補貼。(新華網)
政府發放消費券,既有利于激發消費熱情、增強消費意愿、減輕生活成本、提升生活體驗,又有助于激活消費市場、釋放內需潛力、促進市場繁榮、帶動經濟增長,是實打實的惠民生、促發展舉措。“黃牛”截胡倒賣消費券,或串通商家騙取補貼,牟取不法利益,悖離了政策初衷,損害了社會公平,危害了經濟秩序,必須以零容忍態度“圍追堵截”,決不讓政策“紅利”變成極少數不法分子的“生意經”。
機制完善,不給“黃牛”可乘之機。明明僅限定位在當地的消費者領取,IP地址在異地的“黃牛”為啥能照領不誤?二手平臺上何以出現不少外地IP銷售本地消費券的怪象?這就要求制度設計再嚴謹、操作流程再規范、運行機制再完善。限制同一用戶或設備的多次申請,加強對領券用戶的身份審核,建立消費券使用追溯機制,確保全流程公平、透明、可回;線上搶券與線下發放、定向發放相結合……這些呼聲、建議不無參考價值。要強化“領”的普惠性,弱化“搶”的競技性,確保消費券更公平地惠及每一個需要的群眾,更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技術跟進,堵住可能存在的“漏洞”。技術進步是柄“雙刃劍”。普通人掐點搶、多人同時搶都不管用,“黃牛”卻能輕而易舉得手,使用起來也很順手,拼的是速度、用的是技術。軟件能提前定時、自動搶單;模擬搶單指令,進行更密集的請求;繞過驗證碼、平臺的防御系統,直接提交數據到后臺;利用軟件修改手機定位,大量領取消費券,如此等等,就要求從技術環節扎緊“籬笆墻”,既及時發現并修補漏洞,又動態監測異常交易,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讓“黃牛”搶券輕易得逞。
法治亮劍,斬斷伸向消費券的“黑手”。誠如有關法律界專業人士指出,截胡、倒賣消費券,涉嫌騙取公共財物,情節嚴重的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利用消費券騙取政府補貼,還會構成詐騙罪,受到刑事處罰。不久前,上海警方破獲了2起涉消費券違法犯罪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18名,有力震懾了不法分子,保障了消費券發放的正常秩序。商務、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聯手行動,提高“黃牛”違法成本,并加大典型案件宣傳力度,以案說法、借案釋法,可以起到有力震懾、有效警示效應。
監管給力,鏟除灰色交易滋生的“土壤”。消費券截胡、倒賣現象的滋生,能轉讓、可變現是關鍵,因此,要在重視源頭防范和過程追蹤的同時,以更有力度的監管斷其“后路”,讓“黃牛們”及無良商家無功而返、無利可圖,其中,尤其要強化平臺主體責任。試想,假如二手消費券信息不能堂而皇之掛在相關平臺,“黃牛”們哄搶倒賣行徑怎么能如此肆無忌憚、輕易得逞?強化責任、嚴明監管,守土有責、盡職守責,形成治理合力、長效機制,讓“黃牛”無法“薅”走政策紅利、民生福利。(高譚)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