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文明史,人類先后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當前,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網絡已經滲透進了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網絡文明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興領域和重要內容,對于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意義和作用更加凸顯。
這是一種歷史使命與歷史責任。一個有著10億多網民、正由網絡大國闊步邁向網絡強國的現代中國,如何把網絡空間塑造成凝心聚力、引領風尚、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新空間,是我們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網絡既可以是傳播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也可以是弘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媒介。利用好網絡,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得到極大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得到極大提高。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網絡空間向上向善的文明之光才能競相閃耀。
加強自身對于網絡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感應當是根植于我們心底的觀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我國網絡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和總體布局日益完善,法治根基不斷夯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這對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具有重要意義。青年是參與網絡生態治理、推動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要充分發揮青年在塑造和凈化網絡空間中的積極作用。
網絡文明的建設同樣要面對現實緊迫感。全球互聯網正在進一步加速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各種新技術、新媒體層出不窮,“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互動融合更加緊密,各種資本利益集團、商業炒作和政治、意識形態勢力的滲透、利用和博弈,使互聯網世界更加龐雜,網上輿論生態復雜多變,各種信息良莠不齊,各種聲音混雜交織。網絡文明建設事關黨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全面領導,事關我國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事關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的健康發展,同時它也與我們年輕一代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培養塑造息息相關。
歷史浩蕩,未來已來。新時代畫卷氣吞山河,新征程篇章氣勢恢宏,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們青年人應當利用網絡賡續文明之火、傳播時代新思想,以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新成效開創網絡強國建設新局面,加快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行為規范,不斷匯聚起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磅礴偉力,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應有貢獻。(姜官明)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