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企業良好形象的展示、是企業發展的支柱、是企業積累的財富,是企業在市場中運行發展的重要資本。當前江蘇正持續推進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今年以來,江蘇省發展改革委通過大數據分析并依托省政務服務“消息中心”向7.23萬家企業發送信用修復提醒短信,全省完成企業信用信息修復超10萬條,較往年同期修復量增長近三成。
莫因小錯,讓企業發展步步受限。信用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前提,是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標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也在不斷地推進提升。“信用”成為企業進入市場的“準入證”,隨著“信用”的地位升高,很多企業也感受到了“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威懾力。但是在現實環境中,企業經營主體的失信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內部管理不善如企業逾期未年報、逾期未披露企業相關信息、發布虛假企業信息、企業注冊地址不實等;也有對國家政策解讀不到位的,如營銷方式涉嫌傳銷、不正當競爭,違反新廣告發涉嫌虛假宣傳等,只要出現任意一種失信行為,企業就會被打上“失信標簽”,被打入經濟發展的“冷宮”,所有的融資、招標、投資、采購行為都會受到限制,致使企業發展進入困境,甚至破產。我省推進社會信用修復工作,就是為了給企業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消除失信企業消極懈怠的心態,重塑企業信用IP,讓其在社會資源配置和市場經濟發展中重獲“機會”,促進企業經濟健康發展。
雙管齊下,讓失信企業“清污增效”。江蘇省“監管”“服務”兩手抓,讓企業“信用修復”與“生產發展”兩不誤。在“監管”方面,今年蘇州組織了10場信用修復培訓,3場信用管理培訓,供給輔導了815家企業,全面提升企業信用管理水平,提高企業風險防范能力,消除企業“失信污點”;在“服務”方面,無錫惠山區發改委開通信用修復“一件事”窗口咨詢服務,幫助失信企業提交信用修復材料,優化行政審批程序,“一件事跑一次腿”及時挽回企業經濟損失;創新信用修復服務模式,如運輸業因行業的特殊性,其違規行為一般發生在運輸途中,需要跨區域處理失信違規行為,我省啟用“零見面”信用修復服務,實現了動動手指,線上就可以提交失信相關修復信息,實現“零見面”“一次性”失信修復成功。今年以來,全省發展改革和交通運輸部門已累計為6500多家省內外運輸企業以“零見面”方式,修復失信信息2.3萬條,為相關企業節約成本支出約450萬元。
優化信用環境,是讓信用既有“威懾力”又有“溫情力”,寬嚴相濟,讓信用成為企業發展的“雙刃劍”,幫助企業向好向上發展,不斷創新信用應用模式,助力推動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李云)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