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作仁 魏吉珂)過度留痕是典型的形式主義,那么,一點痕跡不留,是不是就和形式主義劃清界限呢?
近段時間,筆者在基層采訪就屢屢聽到一種新的抱怨,以前是過度留痕,現在是徹底不留痕跡,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番操作讓基層工作更難了,甚至不知道工作該咋干了。
以前,文山會海,基層疲于應付;現在,有的文件不再發到基層,變成電話通知、口頭指令,一張紙片都沒落下,但該落實的事情一件沒少。
以前,各種手機APP、微信工作群頻繁打卡,基層應接不暇?,F在,許多APP取消了,一些微信群也強行解散了,指尖負擔是少了,但指尖上的便利也沒了。
以前,忙于各種考核,需要制作各種留痕臺賬;現在,不需要工作留痕,卻要挖空心思應付如何考核。
諸如此類的現象,基層還有不少。
早在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痕跡管理”比較普遍,但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
過度留痕既占用基層大量時間、耗費大量精力,又助長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之風,讓基層干部壓力山大、苦不堪言。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破除過度留痕,破的是過度,除的是時時、處處、事事留痕,是要從根本上整治形式主義,而不是反對適度留痕,更不是一擼到底,一點痕跡不留。
相反,適度的工作留痕,不僅可以有效還原工作的落實情況,供日后查證,而且有利于總結工作經驗、查找工作不足,對推進工作是有益的。機械式地讓基層徹底無痕,看似以高標準、嚴要求落實上級要求,讓基層與形式主義割席斷交。實質上,這是典型的以形式主義整治形式主義,背離了破除過度留痕的初衷,走向了新的形式主義,折射出的還是錯位的政績觀。
凡事皆有度,淺則不達,過猶不及。立足實際,因時因事適度留痕,才是管理工作的科學之道,才是整治形式主義的治病良方。
過度留痕要嚴肅整治,徹底無痕以新面孔粉墨登場,更值得高度警惕。徹底無痕貌似給基層減負,實際上是變相地增加了基層負擔,制約了干群的積極性,對基層發展同樣有害無益。
過度留痕不可取,徹底無痕亦不可取,如何適度留痕,對基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簡單地以工作痕跡論功行賞、評判是非,而要善于科學地,甚至是藝術地建立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
適度留痕的度在哪里?看似沒有明確的標準界限,其實答案具象在每一個人的內心之中。凡事種種,我們只需多幾個捫心自問,答案不言自明。這些留痕是否工作必須?是否可以精簡?是否贏得大家支持?只要敢于正視,勇于肯定,就是必要的適度留痕,反之則是無益的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絆腳石”,是制約基層發展的頑瘴痼疾。整治形式主義,我們既要重拳出擊過度留痕,又要避免矯枉過正,把減負真正落到實處,才能讓基層不被形式主義束縛手腳,才能讓廣大基層干部輕裝上陣,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干事創業上。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