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每分鐘6件,現在每分鐘10—12件,全線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在一家國內知名汽車品牌沖壓工廠的生產現場,用上了揚力集團國內最大噸位的乘用車覆蓋件全自動柔性同步沖壓線,這一研發成果得益于江蘇省揚州市“團室共建”發揮的突出成效。揚力集團勞模創新工作室與邗江區科技鎮長團團員結對共建,引進山東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專家,聯合組建技術攻關團隊,實現了全自動柔性同步沖壓線的技術突破。(11月19日人民日報)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江蘇省圍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從政策支持到制度改革,從搭建平臺到模式創新,以實打實的舉措不拘一格降人才,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更多“千里馬”在江蘇大地競相奔騰,為高質量發展注入蓬勃力量。
人才是發展的核心資源,更是推動創新的原動力。聚焦重大戰略需求,圍繞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整合產業鏈上下游高校院所、龍頭企業、行業組織等,支持龍頭企業圍繞“卡脖子”難題開展聯合攻關,推動“強強聯合”協同攻關,江蘇計劃用5年時間統籌支持100個左右人才攻關聯合體,助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瓶頸和產業共性技術難題。目前,已組建兩批52個聯合體,全部集中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江蘇科技創新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持續呈現強勁勢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產才融合、創新賦能是關鍵“密碼”。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同樣離不開創新驅動。“科技鎮長團”是江蘇創新產才融合機制的成功嘗試,每一名成員背后都聯系著一門學科、一所學校、一家科研院所,發揮高校優勢、契合地方需求,做到供需對接、人崗相適,并由以往的“地方團”轉變為更加聚焦專業的“產業團”,在“產業出題”和“科技答題”間催生更多新質生產力。作為一項延續17年的人才工程,江蘇“雙創計劃”已成為招引人才、發展產業的重要支撐,江蘇堅持把產業一線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人才使用主戰場,全面放大“引進一批人才、發展一批企業、帶動一個產業、催生一個經濟增長點”的連鎖效應。
厚植沃土,聚才創新,要堅持破立并舉,積極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為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搭建廣闊平臺、創造良好環境。推行“撥投結合”,依托財政資金支持,先以科技項目立項撥發資金,幫助團隊承擔早期研發風險;優化評價體系,在各級科技項目、人才計劃評審中,區分不同領域、行業,突出實用導向、推進分類評價;人才聘用更加靈活,支持重點院校、重大平臺等用人單位自主設定崗位、自主評聘人才……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最大程度彰顯尊重人才、崇尚創新的誠意,破除機制藩籬、優化創新資源要素配置,越來越多的“千里馬”投身中國式現代化江蘇實踐,筑夢未來、建功立業。(高譚)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